黑龍江日報6月2日訊 進入夏季,黑土地上農作物向陽而生。佳木斯市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水稻已經長到7厘米左右;五大連池市太平鄉太平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的1.7萬畝大豆苗已出齊,長到2厘米左右。兩個合作社雖然地域不同,種植農作物不同,但無一例外,今年種地的『主角』都是大型高端智能農機具,依靠這些『大家伙』高質量完成了春耕生產。
今年春耕期間,記者曾深入兩個合作社采訪,彼時大型高端智能農機馳騁田間,轟鳴聲聲,或插秧、或播種,好不熱鬧。如今再次來到這裡,黑土地已身披『綠裝』。
在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水田如鏡,『鏡』上綠油油的秧苗生機盎然,這片水稻田的秧苗都是無人插秧機作業完成的。
理事長李玉成說,今年合作社有1.2萬畝水稻實現了無人插秧機作業,經過這段時期仔細觀察,這些水稻長勢非常好。
與人工插秧相比較,無人插秧機作業棵數和株距等都更加精確,插後橫豎『對趟』,有利於通風,產量更是能提高2%~3%。『我們合作社有30多臺無人智能農機,依托北斗導航系統,通過電腦終端實現無人駕駛。』李玉成說。
5月30日,太平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在深松放寒。理事長張忠友說:『深松30厘米,可以提高土壤溫度、增加透氣性,讓大豆生長得更好。』
說到這些『大家伙』,張忠友打開了『話匣子』:3臺吸氣式播種機一周就將1.7萬畝大豆播種完畢;籽種下種量非常均勻,可以精准到毫米,且深淺度一致;機器滾輪更是非常『精』,鎮壓、地平後播種,再次鎮壓,整個操作一氣呵成。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今年春季,圍繞實現苗齊、苗全、苗壯目標,我省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整地播種機械,進一步優化完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不斷強化機耕機播機插作業規范化指導,推進糧食機耕機播機插作業質量提昇。
今年備春耕和春耕期間,記者多次深入我省各地進行采訪,期間發現,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了『大家伙』的重要性,種地也越來越依賴它們。
這種『依賴』不僅是因為其極高的種地效率,更因為其精准的特性。在它們『五大三粗』的外表下,卻有顆『精准芯』,可以精確到毫米,作業時真正實現了精量播種。正因有了它們的助力,農民們對增產增收纔更有信心。
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管理處處長朱華生表示,今年我省圍繞提高主要糧油作物單產水平,以全面提昇農機耕播質量、狠抓糧食作物機收減損為重點,大力開展農機作業質量年活動,強化我省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保供和農民增收致富的裝備保障能力,推動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有了好農機,操作是關鍵。我省各地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以農機維修保養操作技能、農機化政策法規與安全常識、農機化新技術及作業標准為主要內容,對農機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農機大戶、農機手等進行培訓。截至3月底,全省累計培訓農機管理和農機駕駛操作等農機從業人員7.5萬人次。4月,針對我省玉米、大豆、水稻三大糧食作物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分別在雙城、樺川、五大連池三地開展全省農機化春耕生產系列現場培訓活動,通過實操演示,進一步提昇農機手技能水平。
『下一步,我們要系統謀劃機收減損工作,深入開展機械收獲提質減損行動,全力提高糧食機收作業質量,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機收減損的濃厚氛圍。』朱華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