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幾張照片、幾句話,不法分子就可以『換臉』『換聲』實施詐騙......隨著互聯網、通信技術的發展,『AI換臉』、聲紋擬合等詐騙手段不斷湧現,什麼是聲紋擬合?如何識別『AI換臉』等新型騙局?常見的電信網絡詐騙有哪些?該如何防范?看到『真人』就可以放心了?警惕『AI換臉』
近年來隨著技術手段的提昇,『AI換臉』和聲紋擬合等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手法出現。『「AI換臉」大家都比較熟悉了,聲紋擬合技術目前也很成熟了,只需要幾張照片、幾句話,就可以做到在另外的圖像上「換臉」,甚至動態「換臉」,並用機器直接模仿你熟悉的人的聲音,騙取被害人的信任,從而實施詐騙。』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偵查學研究所所長、副教授李小愷在中國經濟網聯合中國平安推出的《金融消保大咖說》節目中表示。
所謂聲紋擬合,就是用機器直接模仿大家熟悉的人的聲音。李小愷舉例稱,導航軟件中的明星語音,並不是每句話都是明星說的,機器可以通過明星錄制的幾句話,擬合出相應的語音語調。
公檢法機關近日公布這樣一個案例:小張的朋友給他發了條消息,稱自己在外地出差出了車禍,現在在醫院,因為錢不夠,希望借3000元治療。小張沒有第一時間轉賬,而是表示要先確認對方身份,隨後對方給了一個自己四五秒的動態視頻,背景是醫院,並且還和對方打了招呼。小張看到確實是本人,便放心轉賬3000元。然而,小張在轉賬後感覺異常,便再次撥通對方電話,這纔得知他的賬號前幾天就被盜了。
就上述案例,李小愷分析稱,小張對電信網絡詐騙是有防備心的,但小張覺得看見『真人』了,就降低了戒心,輕信了不法分子的要求。
李小愷進一步分析稱,上述案例中的整個行為過程是一起典型的詐騙,如果詐騙金額達到了法律定罪量刑金額的標准,或者不法分子發送信息、撥打電話的數量達到司法解釋中對於詐騙案件的定罪量刑標准,就是構成詐騙犯罪。『從詐騙犯罪的結果來看,不僅僅是實施詐騙犯罪的犯罪人要負刑事責任,同時他騙取的資金還要進行退賠,追回贓款。』李小愷說道。
對被害人,李小愷強調,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以便公安機關迅速偵破案件,從而盡可能多地追回贓款,彌補經濟損失。
同時,李小愷提醒大家,如遇到案例中的情況,應該保持鎮定,不要盲目相信收到的信息,盡可能多跟周圍的親戚朋友核實信息,以防被詐騙。
常見的電信網絡詐騙套路,你了解嗎?
公檢法機關近日披露的案例顯示,劉女士報案稱接到自稱是快遞客服的電話,對方稱劉女士在某平臺上購買的物品丟失,現在要對其進行退款賠償,讓劉女士下載了某『雲會議』APP進行視頻共享。劉女士按照對方的指示,先向對方轉賬3千餘元的押金,對方稱按照退款流程,需要劉女士繼續交錢,賠償款和押金錢就能返還,劉女士表示自己沒有錢了,對方讓其貸款,劉女士察覺被騙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
北京市公安局豐臺分局反詐中心民警海星宇分析稱,上述案例是典型的冒充電商物流客服詐騙,受害人在屏幕上面的任何操作騙子都能看到,『就像案例當中這個受害人在輸密碼,雖然騙子不能直接看見上面的數字,但是比如受害人在鍵盤上面點「2」,騙子那邊就會看到「2」閃爍一下,騙子就能提取到受害人的驗證碼和密碼。然後騙子會給受害人注冊一個新的數字銀行卡,或者是登錄受害人的銀行卡進行轉賬。』
海星宇表示,常見的電信網絡詐騙類型中,除了冒充電商物流客服類,還有冒充公檢法類、虛假征信類、網絡產品虛假交易類等。
具體來看,冒充公檢法類電信網絡詐騙中,不法分子會告知受害人的個人身份信息被盜用了,要求受害人配合自己共享屏幕並完成相關操作。虛假征信類電信網絡詐騙中,一般是不法分子給受害人打電話謊稱是某官方機構工作人員,由於受害人開啟了校園貸等貸款,不關閉就會影響個人征信。網絡產品虛假交易類電信網絡詐騙則常見於網絡游戲相關場景,有些游戲賬號市場價格較高,不法分子謊稱要給受害人錢,要求受害人登錄游戲賬號,並在受害人登錄過程中獲取到受害人的賬號密碼,然後更改密碼,導致受害人不能繼續使用自己的賬號。
除上述常見的電信網絡詐騙手段,海星宇也就近期出現的『AI換臉』詐騙特別提醒稱,不法分子還可能通過其他渠道獲取我們的面部信息、聲音音頻信息,再使用『AI換臉』技術進行加工,從而實施進一步詐騙。『如接到「00」或「+」開頭的電話,或者特別長的號碼,這類電話一般是不法分子通過境外設備進行虛擬撥號,最好不要接聽。』海星宇說道。
為防止電信網絡詐騙,海星宇提示大家注意以下三點內容:
一、公安機關絕對不會在網絡上辦案,也絕對不會要求大家開啟共享屏幕這個功能。
二、如果有陌生人要求開啟共享屏幕,最好不要進行操作,一旦開啟,不僅會導致自身的錢財被騙,還可能泄露自己的個人信息。
三、如果發現自己的財產受到損失,要立刻留存好相關證據,並及時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