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主題教育?為國鑄器 閃耀蒼穹 百年哈工大迸發強勁『中國航天創新力量』
2023-06-28 07:29:58 來源:黑龍江日報 求是雜志社調研組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初夏時節,調研組一行走進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感受這所百年學府迸發出的強勁的『中國航天創新力量』。

  2020年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的賀信中,高度肯定『學校紮根東北、愛國奉獻、艱苦創業,打造了一大批國之重器,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纔,為黨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勉勵哈工大『在教書育人、科研攻關等工作中,不斷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哈工大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致學校建校100周年賀信精神引領下,充分發揮『立足航天、服務國防、長於工程』特色優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集智攻關,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成功應用於載人航天、『嫦娥』奔月、『天問』探火、『天眼』巡空、『蛟龍』潛海等國家重大工程。

  『問天艙機械臂在支持航天員完成出艙任務時得到了航天員的贊譽「小機械臂動作精准、無需微調」。』在問天艙機械臂模型前,講解員自豪地向調研組介紹道。

  哈工大研制的問天艙機械臂在2022年成功發射入軌,圓滿完成支持航天員出艙活動、科學載荷照料等多項任務。今年5月3日,團中央、全國青聯發布《關於頒授第27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決定》,哈工大問天艙機械臂團隊榮獲『第27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近年來,哈工大不斷加大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建設力度,加強科技重大專項攻關,引領激勵更多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黨的十八大以來,共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67項,其中牽頭獲國家科學技術獎43項,獲獎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劉永坦院士獲得了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諸多榮譽的背後,是哈工大科研人員十年如一日的艱辛探索。『搞科研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不斷積累、厚植根基,纔能做到高瞻遠矚、舉重若輕。』結合多年的科研經歷,中國工程院院士、哈工大教授沈世釗認為,哈工大的很多科研人員能夠淡泊名利,不為短期成果、世俗名利所困,一心一意潛心研究,從而取得重大科技突破。沈世釗院士曾率領空間結構研究團隊,歷經十幾年研究,設計完成『中國天眼』FAST望遠鏡的『主動反射面結構系統』,該系統被稱為『天眼』三大自主創新之一,為『中國天眼』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橕。

  哈工大的科技創新成就,靠的是科研人員的持久奮斗,靠的是學校不斷完善的支持保障機制。哈工大持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科研機制改革,探索實行多元化人纔評價體系,對教師隊伍實行分類聘任、分類考核、分類評價。聚焦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等基礎科學,制定《關於加快提昇理科發展水平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的實施意見》,實施理學強盛計劃、『0-1』原創探索研究支持計劃,探索開展『揭榜掛帥』制度,鼓勵科研人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強化應用牽引和瓶頸突破,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設立原創前沿探索基金,對潛在孕育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的基礎研究給予重點支持。設立青年科學家工作室,在人、財、物等資源配置上給予長期穩定的傾斜性支持和充分的自主權。定向培育未來的『大師+團隊』,加速青年領軍人纔由『一個課題方向、一個人』交叉融合形成『一個前沿領域、一群人』的學術團隊。

  科技創新不是單打獨斗,協同創新是有效配置資源和要素,合力攻克『卡脖子』技術的重要機制。哈工大科技成果的取得,還在於重視協同創新,匯集眾智眾力,跑出創新『加速度』。在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園區,由哈工大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協力攻堅、聯合建造的『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已經進入聯合調試試運行階段。

  『科學家們開展空間實驗將不再「難於登天」。許多需要抵達太空纔能進行的實驗,在這裡就可以完成。這項科研成果的取得,有賴於我們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精誠協作。』哈工大空間環境與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李立毅介紹。

  當前,哈工大全面深化與中國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行業龍頭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的新型合作關系,成立服務國家航天航空事業的天工智庫,協同打造全鏈條一體化協同創新實踐平臺,推動創新實踐。大力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建立了『學科團隊+技術轉移中心+產業化區域平臺』的成果轉化新模式,面向全國布局成立重慶研究院、鄭州研究院和蘇州研究院,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哈工大黨委書記熊四皜表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哈工大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航天強國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實施為航天強國事業出創新人纔、出關鍵核心技術、出重大原創成果等行動方案,全面推進有組織科研,超前布局重大戰略性儲備項目,奮發作為,為國鑄器,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再立新功。

責任編輯:王俊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