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27日訊 綠色不僅是大自然的底色,更是高質量發展的成色。
近年來,黑龍江龍煤礦業控股集團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推進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向著綠色礦山、環保礦山目標不斷邁進,實現由『黑向綠』飛躍。
露天坑晉昇打卡地
鶴崗國家礦山公園是我國首批28座國家級礦山公園之一。在這裡,小橋伴流水、碧湖映綠樹,百尊藝術塑像、千米浮雕壁畫、萬米綠化長廊和風景絕美的『景觀峽谷』處處展現著令人驚艷的美,吸引著大量市民前來打卡觀光。
『這裡原是龍煤鶴崗公司嶺北煤礦露天采坑。』龍煤鶴崗公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許汝全介紹,奇特的地質景觀和恢宏的采煤景觀,全面展示了鶴崗礦山的滄桑歷史以及獨特的礦工文化,成為鶴崗旅游打卡景點之一。
五年來,龍煤集團先後投入資金13.74億元,從燃煤鍋爐、瓦斯排放、沈陷區荒地、采掘充一體化等環節入手,因地制宜推廣餘熱回收、礦井水淨化、煤矸石綜合利用、煤與伴生資源共采等綠色低碳技術。如今,清新的空氣、舒暢的環境正在成為『老煤城』的新注腳。
排矸場打造生態園
在龍煤雞西礦區杏花光伏發電站,光伏板間,紫色花海吸引了蝴蝶的組團『觀光』,藍田日暖,瀲灩的科技藍、迤邐的生態綠、氤氳的花草香相映成趣。
『這裡曾是一個廢棄的排矸場,我們利用閑置土地,建成光伏發電站。』龍煤雞礦隆昇發電公司技術員楊國威介紹,目前,龍煤雞西礦區光伏項目裝機容量已達20.3兆瓦,年發電3000萬度,節約標准煤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2.8萬噸、減少碳粉塵排放0.8萬噸、節約水資源5.6萬噸,相當於植樹25萬棵。
『矸石保水性差又缺少肥力,不適宜植物生長,經過多方請教、試驗,發現紫花苜蓿適宜在這裡種植,不僅不會遮擋光伏發電,還能淨化矸石風化的細微顆粒,防止水土流失。』楊國威說,今年他們又采購了500斤種子,打算全部種上苜蓿草,再養幾頭『光伏羊』,讓這個光伏電站變成『生態園』。
塌陷地變身魚米倉
龍煤雙鴨山公司新安煤礦的4號采煤塌陷地,昔日大量的廢棄矸石堆積場面已不復存在,只見一大片平闊的田地裡,綠油油的紫蘇苗迎風起舞。
『我們將把淺塌區復墾成高標准蟹稻田、魚稻田、鴨稻田,在深塌區發展漁光互補項目、建設生態養殖湖。』龍煤雙礦集成工貿公司副總師、復墾項目部經理王華明說。荒廢的塌陷地『變身』黑土地,種植的大豆、玉米、紫蘇產量喜人。
健碩的秧苗閃耀著礦山生態復蘇的勃勃生機,黝黑的大地孕育出礦區綠色發展的嶄新希望。『龍雙』富硒餃子粉、『龍雙』富硒掛面、『龍雙』酸菜……『龍雙』品牌在百裡礦區茁壯成長,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煤矸石成了香餑餑
作為全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龍煤集團累計為國家貢獻優質煤炭33億噸,伴隨井下開采,出現地表沈陷、煤矸石堆存等問題,嚴重制約企業高質量發展。
針對廢棄矸石山,龍煤集團制定了『一山一策』消納措施,通過井下回填、工程建材、塌陷區治理、礦山生態修復等方式實現煤矸石綜合利用。截至2022年末,龍煤集團已完成30座矸石山治理工作,土地復墾610萬平方米,年矸石利用量700萬立方米。
『用粉煤灰、矸石等固體廢棄物充填至井下,置換出井下的煤炭資源,用體積換體積,既能保證地面建築物不受破壞,又能最大限度地回收煤炭資源。』龍煤七臺河公司龍湖煤礦生產科科長徐宏纔說,經濟效益增加的同時,粉煤灰、矸石外排問題也得到解決。
龍煤雙鴨山公司輔業公司新晉落地的機制砂項目,同樣實現了固廢循環利用、科學環保的目的。機制砂項目的建成投產消耗了大量煤矸石,極大減少煤矸石對土地的佔用和對環境的影響。項目采用了絮凝、沈淀、脫水、壓榨生產工藝,對水質進行淨化,使水可循環反復使用,整個生產工程沒有污水排放,起到了節能環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