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新龍江 新故事?『這是地震工作者該有的擔當』
2023-08-01 07:56:2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悅 彭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8月1日訊 走進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的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簡稱工力所),文化牆上的一幅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震後的斷壁殘垣間,深膚色卷頭發的救援人員正圍著一位身穿橘黃色國際救援隊服的中國專家。這是工力所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孫柏濤,作為中國國際救援隊專家參與指導2003年阿爾及利亞地震現場救援的場景。

  他曾帶隊赴新西蘭、澳大利亞、尼泊爾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國際救援技術演練、地震現場應急救援等。汶川大地震後,他受命第一時間帶領研究所10名科技人員,直奔現場救援、開展災害評估,一乾就是九十九個日夜。他曾連任兩屆國際地震工程協會(IAEE)中國國家代表及執行理事,是11位理事中唯一的中國人。他是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7月30日,孫柏濤榮獲2023年『最美應急管理工作者』榮譽稱號。

  從意氣風發的青年到兩鬢斑白的學者,他三十餘載勤耕不輟。如今,已過花甲之年的他仍然奮戰在地震科研一線。

  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現場,孫柏濤快速判斷,排除結構垮塌的各種可能,當機立斷指揮救援隊用千斤頂,頂起橫梁擴大空間,救下了一名婦女。

  綿竹市一家汽輪機廠倒塌的一座辦公樓底層,埋著10餘名職工。建築傾斜,救援行動受限。作為結構專家,孫柏濤細致勘察後果斷判定:樓房暫時處於穩定狀態,可迫近救援。在他的指導下,救援隊員大膽施救,經過8小時奮戰,成功救出第一名幸存者。

  映秀鎮是震中區,公路阻斷,水路也走不通,為得到第一手資料,孫柏濤帶人爬山越嶺,山下就是翻滾水浪的岷江,他們冒險攀山到了映秀鎮。

  當有人問他怕不怕時,他說:『一切為了生命,這是地震工作者該有的擔當。』

  在國內外的百餘次地震現場應急救援、災害調查評估和烈度評定等工作中,孫柏濤積累了大量建築結構震害實地調查數據和經驗。

  2017年,孫柏濤聯合謝禮立等12位兩院院士和30多名業內知名專家,發起成立『中國災害防御協會城鄉韌性與防災減災專業委員會』,凝聚全國地震工程優勢科技力量,通過實施『韌性城鄉』科學計劃,發展防震減災新技術,大幅提高城鄉可恢復能力,減輕地震災害風險。

  2019年,我國開展了首次全國性綜合自然災害風險摸底。孫柏濤團隊組建專班研發評估軟件系統,建立模型和方法,編制技術標准,支橕完成省、市、縣三級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形成了典型經驗。

  2020年至今,孫柏濤牽頭探索開展城市大震巨災情景構建工作,采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手段評估並應對震災風險,形成具有原創性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十餘項。

  他研發了國內首個向政府、行業、公眾免費開放的HAZ-China(災害-中國)智慧雲服務平臺。實現了震前、震時、震後全過程、一體化的地震災害預測、模擬與評估。

  他主持並完成了國家973計劃課題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餘項;主持和參與編制國家標准13部;榮獲省部級科技獎勵8項,其中一等獎2項。

  孫柏濤帶領學生們到田間地頭、老舊小區,到易損性高、抗震性能差、自然環境較為惡劣的區域調研,詳細了解全國不同地域房屋的建造特點,分析講解房屋的每一個細節,以身作則,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學生們都說:『我們在孫老師身上學知識,更學他的做人。』他們不會忘記孫老師的教誨,『用人類的智慧與自然災害抗爭是我們必須要做的選擇,也是最明智的選擇。國家把這副擔子交給我們,很重,我們必須承擔。』目前,孫柏濤已培養出博士18人,碩士48人。

  這種精神浸潤著青年學子,心懷責任與夢想走上不同的工作崗位。一批優秀學生成為了國家抗震事業『排頭兵』、科研創新『挑擔人』。他帶領的科研團隊先後兩次入選中國地震局科技創新團隊,並榮獲『第三屆黑龍江省優秀研究生導師團隊』。

  三十載春華秋實。孫柏濤以一顆赤誠之心,詮釋著對國家科研事業的忠誠,還有那份對人民生命的敬畏。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