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11日訊 當前,玉米正處於灌漿產量形成的關鍵期,就如何降低洪澇災害對玉米種植戶的影響,記者采訪了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張林。
張林將抗澇減災技術措施總結成五句順口溜:搶排積水去內澇,中耕施肥促生長,防治病蟲控流行,因地因勢分類管,改用改種減損失。
張林介紹,對於田間積水的地塊,要及時排除田間積水,提高土壤通透性,促進根系和植株恢復生長。可開挖排水溝或采用機泵等設施,盡早疏通溝渠,排出田間積水,防止玉米長時間浸泡。對葉片上有大量污泥的地塊,要及時清洗污泥,增加葉片受光面積,並及時移除田間莖折殘體。
張林建議,天晴後,一方面要適時中耕劃鋤,加快土壤散?,改善通透性,促進根系恢復活力,同時可采取拿大草、打底葉等促早熟措施,增加通風透光,促進玉米生長。另一方面要及時追施氮肥和磷酸二氫鉀,促進恢復生長,也可將穗期追肥與災後施肥相結合,如噴施葉面肥等。
漬水後玉米田間濕度較大,利於病蟲發生。張林提醒要加強田間調查監測,做到早發現早防控,重點是玉米大斑病、灰斑病等病蟲害。
張林提醒,目前玉米絕大多數已經進入灌漿期,對於輕度倒伏的玉米(倒伏度在45度以內的)不用人工扶直,天晴後會慢慢起身,對玉米後期的產量影響不大。對於倒伏嚴重的玉米需要及時進行人工扶直且進行培土壅根,以防玉米因重度倒伏而減產,或扶直以後再遇到風雨後發生二次倒伏。對進入蠟熟期玉米,如果穗完全著地,在可操作情況下及早對果穗進行墊扶,防止果穗發芽、霉變及鼠害。
最後,張林建議對水淹嚴重但不絕產的地塊,可改作青貯玉米,對大水沒頂或漬澇絕產的地塊,酌情改種秋季蔬菜或綠肥,降低災害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