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25日訊 今年27歲的楊飛飛是東北林業大學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是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協助導師承擔著『重引入梅花鹿生態適應性』課題,把家養的梅花鹿經過野化後放歸森林,為東北虎生存提供獵物,完善野生動物生態鏈條。楊飛飛這兩年多數時間裡,在位於鶴崗區域內的黑龍江太平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飼養梅花鹿,收集科研數據,眼下這個季節,他帶領的科研小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尋找野外生存梅花鹿的糞便。
在今年全國首個生態日前夕,記者在大山裡與楊飛飛相見。從駐地出發到工作地點,要經過一段六公裡的山路,坐上皮卡車駛向位於保護區小魚房溝的科研站,和這裡的工作人員了解梅花鹿生存情況後,趕緊向附近森林出發,很快看到去年放歸的一只梅花鹿身影。
楊飛飛帶領科研小組的出發地就是去年養鹿的地方,先後有兩批經過野化訓練的32只梅花鹿進入森林深處,現在這裡已是鹿去圈空,分布在周邊山裡生活,剛纔看到的那只梅花鹿是第一批放歸的5號鹿。兩批梅花鹿從引進到飼養再到放歸,楊飛飛參與了整個過程,兼職檢疫員和飼養員。
『其實也不怎麼苦,往往都是當時苦和累,等回頭去瞅的時候,苦和累都不記得了,唯一記得的一個是當時風景,一個是手裡的活。』楊飛飛邊走邊說。
走出鹿圈,看下手機上衛星定位系統的分布圖,他們要到兩公裡外尋找梅花鹿糞便。沿著山坡梅花鹿走過的足跡前行,森林茂密,草木齊生,梅花鹿糞便和青草的顏色十分接近。楊飛飛說,這個季節找新鮮的梅花鹿糞便一靠眼力、二靠運氣。就在大家四處尋找的時候,楊飛飛第一個發現一堆鹿糞,可惜被雨澆過了,無法獲取有效的數據。這時楊飛飛給大家帶來一個驚喜。
『哎!這兒,這個新鮮,哈哈哈,這個。看來定位還挺准。還行,它精度還可以。』楊飛飛說。
看坐標,定編號,戴手套,取標本,打包裝,動作一氣呵成,一看就是行家裡手。有了新收獲就有了發言權,科研小組負責人楊飛飛叫其他3位師弟、師妹在附近細心找,自己也有了成就感。
『因為這兩天下雨嘛,前兩天糞保存的不會這麼好,但它確實沒被水泡過,整體上質量還可以。』楊飛飛告訴記者。
蚊蟲叮咬,但笑聲不斷,樂觀的楊飛飛在不遠處又找到一堆鹿糞,於是把當天定指標提了上來,要找到20份新鮮的鹿糞標准,比原來確定的任務增加了一倍,趕出時間來引進第三批梅花鹿進行野化訓練。楊飛飛科研小組裡其他三位都是導師帶的在讀碩士研究生,師兄提出要求後,大家二話沒說,分頭去找。
陰天林中光線漸暗,鹿糞顏色難辨,太陽照進來,氣溫難耐,身體出汗心裡悶。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在讀研究生齊遠軸和孫佳樂先後自己找到了鹿糞樣本。看到大家呼吸都有些困難,大家一起來到黑龍江邊休息一下,沒等坐下來,楊飛飛讓大家趕緊上山,因為在江邊同時發現了大鹿和小鹿的腳印,果然在山坡上找到了5份。
接近11點半,楊飛飛的科研小組獲得了16份樣本。楊飛飛和小組成員商量後,提前結束了上午樣本采集工作。重引入動物野化在世界上是一個老課題,但成功率不到百分之二十,東北林業大學姜廣順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保護區建立了野化基地,目前已完成百分之八十的課題內容。楊飛飛這個科研小組現在的任務就是,監測放歸梅花鹿種群生存狀況,撿回糞便,化驗生理指標,這時的楊飛飛變身為『撿糞工』。
『我們著眼於長期跟蹤監測,我們確認野生種群達到相對能夠繁殖的程度,它有足夠公鹿、足夠母鹿,保證下一年繁殖數量大於自然損耗,人工種群可以叫做金字塔型,它們這種種群結構是比較穩定的,它們之間親緣關系和近交關系是比較低的,我們希望達到這樣一個種群程度。』楊飛飛告訴記者。
秋日的群山峻嶺之中,楊飛飛科研小組4人的足跡在這裡延續著……他們用心把『重引入梅花鹿生態適應性』課題論文寫在太平溝,用腳丈量出『人與自然和諧』的優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