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黑龍江努力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初秋時節,在『中華大糧倉』黑龍江的平疇沃野上,稻谷飄香,玉米金黃,構成了一幅美不勝收的豐收畫卷。

9月6日,地處東極撫遠的玖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水稻喜開第一鐮。今年,合作社種植了2萬畝水稻,面積是2016年的4倍。

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袁勝海說:『自從總書記來過之後,我們乾勁更足了!結合我們數字農業,讓我們水稻從種到收實現了標准化、智能化,今年預計我們水稻畝產超過1200斤,又創一個歷史新高!』

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高平臺上,按照國際年人均400公斤糧食安全線標准,我國至少要保證1.28萬億斤的糧食供給能力。『中國糧食,中國飯碗。』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後備基地,今年,黑龍江大力實施糧食產能提昇行動,加快建設國家粳稻口糧戰略保障基地、玉米和大豆優質糧源生產基地。時下,在北大荒七星農場的百萬畝綠色稻田裡,沈甸甸的稻穗把稻稈壓彎了腰。

七星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生產部副總經理姜灝介紹,今年農場水稻的收獲穗數、千粒重、結實率都達到了最高,總產量預計有望突破15億斤。

七星農場位於黑龍江重點打造的佳木斯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核心位置。現在,七星農場已經『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萬畝大地號實現耕種管收全過程、全環節無人化作業。建成了集成地理信息、農業遙感、智能葉齡診斷、精准施肥、智能農機五大系統的智慧農業雲平臺,畝節本增效超過50元。

七星農場有限公司科技信息中心總經理張亞菲介紹,用一個平臺把原來所有功能系統進行融合,從春種到秋收,用平臺系統智能化、數字化,種地就更加輕松,標准也更高。

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高。2022年,黑龍江擴種大豆1565.9萬畝,佔全國的48.1%;大豆產量190.7億斤,佔全國的47%。今年,農情調度顯示,黑龍江實播大豆面積7500萬畝左右。

今年,在巴彥縣山後鄉勝北村莊稼把式姜中君生平頭一次,把100多畝地交給了『田保姆』種。沒想到,劉輝巨農合作社搞全程托管,比自己種好得多。

巴彥縣劉輝巨農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輝說:『大豆能打500斤,每畝多收100斤。2塊7一斤,每畝就多賺270元。來年繼續擴種。』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黑龍江堅持把多種糧、種好糧作為重中之重。2022年,黑龍江糧食總產達到1552.6億斤,連續5年穩定在1500億斤以上,連續13年居全國首位。全國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龐海濤表示,今年黑龍江省全面啟動實施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從目前的整個田間長勢看,2億多畝的糧食作物總體長勢喜人,生長進程要好於常年,可以說豐收在望。

豐收的期望,源於良種。今年,黑龍江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眼下,在北大荒墾豐種業,企業正利用基因芯片平臺,快速精准建立大豆種質資源的DNA『身份證』。

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開發中心主任王超介紹,小小的芯片上面有18萬個基因的位點。通過基因芯片,能夠非常快速地獲得基因信息。

一粒大豆大約有6萬個基因,如果想把30粒優質大豆的基因聚到一粒大豆裡,傳統雜交育種技術實現的幾率是十億分之一,相當於種植10萬畝大豆纔能找到一棵想要的豆苗。
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分子技術實驗室主任黃珊珊介紹,常規育種可能需要七到八年,利用這種分子手段,大概需要四年或者五年。

水稻、大豆、小麥種源完全自主;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穩居全國第一;全國數字農業示范區、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區加快建設;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風生水起;北大荒、飛鶴、完達山、五常大米等一批知名品牌叫響全國……黑龍江將堅決扛起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使命責任,加快推進農業強省建設,努力在農業強國建設中擔當作為、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