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搜 索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黑土地上的光輝足跡
2023-09-10 07:20:0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一路向北,到中國版圖最北端,黑龍江的秋天,比別處來得更早些。

  這裡有風吹稻浪,帶著豐收喜悅,也有北極村童話,回憶漠河往事。烏蘇裡船歌傳唱著赫哲人家的美好生活,高高的興安嶺盡情詮釋北國秋色的斑斕模樣。

  歲月悠長,路也迢迢,這片黑土地,燃燒過保家衛國的抗日烽火,也成就了中華糧倉的萬頃良田。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跟隨總書記的講述,我們一起追尋黑土地上的光輝足跡,以及足跡背後熠熠生輝的中國精神。

  從1931到1945:來時路上的紅色印記

  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前沿陣地、共產黨往來蘇聯和共產國際的『紅色通道』,黑土地從不缺革命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一曲《松花江上》,唱不完收復河山的家國情深,一句『甘將熱血沃中華』,道不盡視死如歸的赤膽忠心。夜幕下的哈爾濱,一場場血與火的生死較量在暗中湧動,懸崖之上的苦斗與堅守,只為等待和平與正義的黎明曙光。

  可以說,一部東北抗聯史,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史。冰天雪地裡,將士們身著單衣,『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敵人封鎖下,缺糧斷炊成為常態,只能靠樹皮草根果腹...... 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東北抗日聯軍孤懸敵後,數萬名將士血染疆場,百餘名師以上乾部、30餘名軍以上乾部壯烈犧牲,硬是憑錚錚鐵骨殲滅日軍17萬餘人,偽軍5萬餘人,牽制日軍兵力76萬。

  楊靖宇、趙尚志、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對於『千千萬萬抗日將士的傑出代表』,習近平總書記一次又一次表達敬意。他曾提到趙一曼烈士犧牲前留下的遺書,也曾回顧楊靖宇將軍『犧牲時胃裡全是枯草、樹皮、棉絮,沒有一粒糧食』......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如今,尚志市、一曼街、靖宇公園以英雄之名,守望盛世繁華。硝煙遠去,英魂永存,在他們生前『愛得深沈的土地』,東北抗聯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從北大荒到北大倉:拓荒路上的人間奇跡

  難忘雁飛塞北,唱響北大荒歌,這是一片創造奇跡的土地。

  1947年,為響應黨中央『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號召,一批軍人來到這裡,在荒原上拉動『第一把犁』。

  20世紀50年代以來,14萬轉業復員官兵、10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內地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挺進北大荒。四面八方的人們帶著大江南北的口音,卻做出同樣無悔的選擇:以青春赴使命,紮根黑土地。

  『早起三點半,歸來星滿天,啃著冰凍饃,雪花湯就飯。』風雪嚴寒沒有讓拓荒者屈服,鑄就了『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歷經70餘年的接力開墾,曾經荒蕪的北大荒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後備基地和國家級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總工會機關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新中國第一代拖拉機手、時年84歲的梁軍老人激動地說:『我的夢想就是建設北大倉,現在這個夢基本實現了。』

  2018年9月,總書記在北大荒精准農業農機中心一樓大廳端詳牆壁上的老照片,指著梁軍的照片說,她就是壹元人民幣上女拖拉機手的原型。『北大荒能有今天不容易啊!』『真是居功至偉!』

  昔日北大荒,今朝北大倉,離不開一代代農墾人『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傾情付出。而北大荒精神,也注定在這黑土地上薪火相傳、永不褪色。

  從工業重地到國之重器:復興路上的歷史功績

  如果說,戰爭年代,黑土地築起了保家衛國的血肉長城。那麼建設時期,黑土地則喚起了奮發圖強的復興壯志。

  新中國成立之初,戴著『貧油國』的帽子,我國石油消費基本靠進口。1959年9月26日,新中國成立10周年前夕,松基三井噴油的消息傳來,油田所在地因此得名『大慶』。

  工業的烈火,時代的熱潮,融化了荒原的寒冰,一場石油大會戰正式打響。從崎嶇泥濘的巡井路,到屋頂漏雨的泥巴屋,從『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王進喜,到『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經過3年多時間,大慶油田形成年產600萬噸原油的生產能力,挺起了共和國石油工業的脊梁。

  作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黑龍江制造出我國第一臺1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第一座現代化電站鍋爐制造廠、第一張鋁板......70年前,哈爾濱還誕生了我國第一所高等軍事工程技術院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育國之英纔、鑄國之重器,『哈軍工』為我國培養高級軍事技術人纔、發展先進武器裝備發揮了開創性作用。

  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此次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學子要樹牢科技報國志,刻苦學習鑽研,勇攀科學高峰,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綻放青春光彩。』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纔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自力更生、自強不息,黑土地上足跡堅實、步履鏗鏘。

責任編輯:郭麗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