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是土地開發利用中的『硬骨頭』,但在大慶市,鹽鹼地不僅能種出高產的水稻,還能養殖口感獨特的河蟹,沈睡的鹽鹼地被喚醒,正在農業生產中釋放著無限潛力。

19日,大慶市首屆河蟹節在肇源拉開帷幕。現場組織了捕蟹、品蟹等活動。

肇源縣人民政府縣長寧利文:借助這一平臺,把本地企業在鹽鹼地上進行水產養殖的科技研發和水產經營成果進行展示,與全國各地的水產養殖企業進行交流溝通,合力做好以河蟹為代表的冷水漁業這篇大文章。

盤錦光合蟹業科普惠農服務中心總經理馬民:大慶地區的鹽鹼地經過改造之後,進行河蟹養殖,河蟹有一種特殊的口感和風味,品質非常好,比盤錦本地的河蟹市場價格還要高一些。未來,我們會在苗種的供應上、在成蟹養殖市場開拓方面,與大慶加強合作。

隨著養殖標准與技術水平逐年提高,河蟹已成為大慶市農業發展的一張名片。大慶市年產河蟹近萬噸,佔全省河蟹產量五成以上。河蟹養殖面積106萬畝,其中50萬畝為鹽鹼地綜合利用改良而成。泛著斑白鹽漬的鹽鹼地,不光發展起了養殖業,還即將迎來水稻豐收季。肇源縣農民楊立偉種了20多年地,一半的時間都在和鹽鹼地打交道。

肇源縣新站鎮永安村農民楊立偉:以前這地畝產三四百斤,有厚厚的一層鹽鹼,根本沒有透氣透水性。現在這是良田了,畝產一千一二百斤。

有如此大的改變,得益於肇源縣?魚溝實業集團的技術支持。2007年至今,?魚溝實業集團累計改造各類鹽鹼地5萬畝,年產水稻3萬噸。

肇源縣?魚溝實業集團一分場場長蔡立國:我們用土壤改良劑,一點點摸索,把鹽鹼地改成這樣。一開始改良的時候,畝產三四百斤,逐漸增到七八百斤,現在畝產超千斤。

臨近中秋節,企業的大米加工車間24小時生產,每天加工水稻500多噸,鹼地大米暢銷全國。

肇源縣?魚溝萬基稻物加工有限責任公司加工廠廠長尚大恆:去年銷售額大約在五億元,今年力爭突破六億元。我們主打的是弱鹼大米,都是鹽鹼地種出的大米,無論從口感還是從健康角度看,都很適合消費者食用。

2018年以來,大慶市完成補充耕地項目立項38個,計劃新增耕地9.9萬畝,現已建設完成3.83萬畝。

大慶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孟令璽:積極探索工程、農藝、生物等綜合施策的以水定地、以稻治鹼技術模式。在產業發展上,把鹽鹼地的優勢放大,發展好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向鹽鹼地要效益、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