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22日訊 21日,安達市先源鄉八裡崗村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示范基地傳來好消息:耐鹽鹼水稻品種『龍稻21』實測畝產508.6公斤。我省第一積溫帶早熟耐鹽鹼水稻品種產量實現新突破。
測產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副主任錢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理事長柏連陽,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佔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梁正偉等11位專家組成測產專家組,選取長勢均勻、有代表性的田塊,現場檢測了pH值後,立即開始收割。1小時後,科技人員對收獲的水稻進行了稱重和水分測試,最後經過縝密計算,測產專家組組長錢前院士現場宣布:『實收田塊土壤pH值為9,實收面積2206平方米,扣除雜質和含水量後,最後畝產508.6公斤。』話音一落,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現場最高興的是種植戶劉宏亮,『這鹽鹼地,我試種過20來個品種,都不行。後來專家幫我挑的這個「龍稻21」,剛開始試種了300畝,發現這品種非常適合鹽鹼地,去年種了1000畝,今年就種了3000畝。「龍稻21」不僅產量高,米飯口感也好,米可好賣了。』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好種纔能產好糧。這麼高產的品種為鹽鹼地水稻大面積推廣示范奠定了堅實基礎。』錢前說。
柏連陽院士看中的也是這個品種的推廣潛力,『全國鹽鹼地面積比較大,其中具備種植水稻條件的有一億畝地。每畝不用產到這麼高,如果能達到300公斤,那就相當於多出湖南省一年的產量。』
『沒想到,真的出乎意料!產量能這麼高!』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唐文幫連連驚嘆。
省農科院副院長、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主任來永纔研究員認為,鹽鹼地產糧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得益於科研人員在長期的科研和生產實踐過程中,篩選出來好的耐鹽鹼水稻品種以及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比如提高插秧密度,用酸性肥料做底肥。
對此,唐文幫也非常認同,『鹽鹼地要通過品種、肥料及其他技術進行改良,纔能達到差不多的產量水平。而且種耐鹽鹼水稻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改良方法。多種幾年,鹽鹼地就會變成豐產田、增收田。』
『這是真正的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柏連陽表示,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研究中心始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造鹽鹼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種適地』與『以地適種』雙向發力,充分挖掘鹽鹼地綜合利用潛力,為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