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搜 索
『曬豐收』
2023-09-23 07:45: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指出,『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踐行大食物觀,合理開發利用東北各類資源,積極發展現代生態養殖,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多業並舉的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大產業。』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本報編輯部今起推出『曬豐收』系列報道。

  齊齊哈爾

  鮮食玉米3小時『鎖鮮』

  前夜的一場雨,讓田間道路顯得有些泥濘,但無法阻擋齊齊哈爾人豐收的腳步。9月19日下午,在依安縣先鋒鄉先鋒村,3臺大型收獲機在3000畝鮮食玉米地裡來回馳騁,一輛輛滿載鮮食玉米的大貨車奔向北緯四十七(依安縣)綠色有機食品有限公司的工廠、車間……

  去年投產的北緯四十七(依安縣)綠色有機食品有限公司共有4個基地,從8月21日就陸續開始收獲,9月25日結束。公司基地負責人吳運庭告訴記者,今年種植全部采用大壟雙行,鮮食玉米棒兒大、長得飽滿,比去年強,畝產達到1396公斤。每天采收的鮮食玉米1小時左右運到工廠,當天就能加工完成,實現3小時『鎖鮮』的目標。

  白班收獲機駕駛員馮佔海來自農墾系統,他們24小時作業,停人不停車,每天能收獲300畝。記者看到,地頭鉤機、大馬力拖拉機隨時待命,關鍵時候拽一把,助力9臺收獲機、運輸車輛勇往直前。

  前來為企業和農民服務的依安縣先鋒鄉副鄉長楊光明一直觀察著道路情況。他對記者說:『最近雨水多,發現有的地方路況不好,我們就迅速上砂石、修路,幫助企業解決燃眉之急,盡最大努力保證秋收進度。』

  據了解,依安縣種植水稻29.3萬畝、玉米20.4萬畝、大豆近19萬畝、紅小豆近11萬畝、馬鈴薯1.6萬畝,目前各作物長勢良好,鮮食玉米、馬鈴薯已開始收獲,今年預計全縣糧食總產量可達到23.5億斤以上。

  鏈接:2023年,齊齊哈爾市建設高標准農田85萬畝,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范區1165.8萬畝。據農情調度統計,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772.8萬畝(含農墾),其中水稻616.6萬畝,玉米1613.1萬畝,大豆1477.6萬畝,雜糧雜豆48.7萬畝,小麥6000畝,薯類16.2萬畝。

  黑河

  迎來豐收時刻農民喜上眉梢

  一臺臺大型收割機轟鳴著在田地裡穿梭,農民的臉上寫滿了豐收的喜悅,一幅熱火朝天的豐收畫卷在黑河大地上徐徐展開。黑河市克服各種不利因素影響,奮力奪取糧食生產『二十連豐』,預計今年全市糧食總產將達到110億斤以上。

  不僅田間迎來豐收時刻,水庫的收益也讓農戶喜上眉梢。遜克縣寶山鄉興華養魚合作社理事長張義昌等來了大規模收獲的時刻,遠到湖南湘潭、北京、牡丹江的客商,近到城區附近的魚市小販,都早早地等在水庫邊,共同見證魚躍歡騰、忙碌收獲的場景。據張義昌測算,今年合作社產魚25萬公斤左右,利潤大約在100萬元左右。

  年初以來,黑河市聚焦全環節全過程抓好糧食生產,采取高質量春耕備耕、精細化田管、科學防災減災等舉措,克服了農資價格上漲、春季倒春寒、夏季局地旱澇等不利因素影響,奮力奪取糧食生產『二十連豐』。由於『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大豆、玉米等作物長勢總體好於常年。

  鏈接:截至9月21日,黑河市農作物已收獲18.3萬畝,佔應收面積的0.9%;糧食作物已收獲10.2萬畝,佔應收面積的0.5%,其中,8.5萬畝小麥已於9月上旬全部收獲完畢。

  綏化北林

  沿稻浪逐行品豐收味道

  金秋時節,稻谷飄香。在綏化市北林區秦家鎮東發村稻田裡,金燦燦的稻穗隨風搖曳,沙沙作響,收割機轟鳴,穿梭在田間,逐著稻浪前行,呈現出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稻谷從機艙中傾瀉而出,顆顆金黃、粒粒飽滿、稻香撲鼻,濃縮著東發村村民張立彬豐收的期盼和一年辛苦的成果。

  『我家種了220畝水稻田,今年的水稻比去年長得壯實,畝產也提高了50多斤,預計在1100斤以上。現在的水稻價格也比去年高了不少,純收入能增加4萬元以上。』張立彬開心地說。

  稻浪翻滾,收割機下,顆粒歸倉。來自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工作人員也來到這裡,指導農戶應收盡收。

  『平時農技人員還定期指導我們噴藥、施肥。現在秋收又來指導我們收割水稻,真是特別暖心。看著水稻大豐收,我心裡幸福得很……』望著沈甸甸的稻穗,張立彬的眼中閃爍著豐收的喜悅。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北林區選用優質高產品種,為水稻豐收提供了『芯』動能。

  『今年合作社共種植水稻約30萬畝,主要包括苗稻2號、苗稻20、綏粳4號等品種。這些品種抗病、抗倒伏性好,產量高,主要還是口感好,一直以來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苗氏種業業務副總經理蘇強介紹說。

  『我們通過選用良種、培育良田、推廣良法、培養良人,強化糧食增產增收。今年,全區計劃種植的112萬畝水稻迎來大豐收。』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連文介紹說。

  風景如畫的稻田,是百姓致富增收的『希望田』,更是夯實糧食安全的『主戰場』。接下來,北林區將全力以赴保持糧食生產穩增長勢頭,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昇糧食產能、保障糧食安全。

  鏈接:2023年,綏化市北林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14.8萬畝,其中玉米155萬畝,水稻112萬畝,大豆45.6萬畝,馬鈴薯等2.2萬畝。北林區預計糧食總產27億斤以上。

  哈爾濱

  顆粒飽滿稻飄香

  金秋九月,哈爾濱市所轄區(縣)農田內,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泛出金色,農戶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呼蘭區許堡鄉泥河沿岸水稻田一片金黃,飽滿的稻穗隨風搖曳,稻香陣陣。許堡鄉是呼蘭區水稻主產區,種植了8.2萬畝水稻。

  在一片稻田中,呼蘭區鴻鵠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孟玲波正在測產。握著顆粒飽滿的稻子,孟玲波激動地對記者說:『今年種了5種新稻種,合作社500畝水稻平均畝產能達到1200斤,比去年每畝增產100斤。』

  『這一帶是低窪地塊,我們年年都為增產增收而努力。』孟玲波種植水稻30多年,為實現增收,她不斷探索。2022年,孟玲波看上了5款高品質稻種,今春購買了5款稻種,掀開了水稻種植的新篇章。『水稻種植育苗是關鍵。』孟玲波談起了自己的『種植經』。為了育好苗,今春她在育苗棚裡下了功夫,清晨打開通風口通風,仔細觀察稻苗長勢,及時補充水分。根據天氣情況,適時關閉通風口,讓育苗棚的溫度實現25℃恆溫。這樣堅持了一個月,實現了苗齊苗壯。加大投入精選專用復合肥、田間精細化管理、7次租用無人機開展航化作業……一番辛勤,換來了今年的好收成。『我們合作社不再賣原糧,有自己的大米加工廠,注冊了品牌,實現了水稻產銷「一條龍」。』她說。

  許堡鄉鄉長桂志明介紹,農戶精心種田,今年8.2萬畝水稻、11萬畝玉米、6000畝大豆都獲得了豐收。

  呼蘭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梁敬國對記者說,今年呼蘭區農作物播種面積207.6萬畝,該區堅持『藏糧於技』,分作物分品種,集成推廣組裝先進栽培技術模式,其中水稻集成推廣『抗逆優質品種+智能浸種催芽+大棚旱育稀植+側深施肥+生物防控病蟲害+全程機械化+節水灌溉』技術模式,提高技術到位率,不斷提高單產,穩定增加糧食總產。

  鏈接:今年哈市糧食實播面積3149.4萬畝,其中玉米播種面積1885.5萬畝,水稻播種面積886.6萬畝,大豆播種面積345.7萬畝,雜糧雜豆播種面積21.2萬畝,薯類播種面積10.4萬畝。良種覆蓋率達到100%,推廣玉米、大豆大壟密植種植技術,每畝可增加株數15%左右,落實『一噴多促』保豐收任務,完成作業面積939.2萬畝。

  佳木斯

  水稻開鐮繪就好『豐』景

  金秋時節,稻穗飄香。走進湯原縣湯旺朝鮮族鄉五星村的稻田地,放眼望去,沈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一簇簇飽滿的稻穗鋪滿了稻田,微風輕撫下,掀起層層稻浪,預示著今年的豐產豐收。

  收割在即,稻田地裡農業技術人員正在采樣,進行水稻成熟度檢測。『這塊地的水稻生育期已經有140多天了,達到完熟狀態,尤其是黃化完熟率已經達到95%,符合收割標准。』湯原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王新兵看著成熟的水稻滿意地笑了。

  一大早兒,永發鄉裕新村農民刁福生就來到自家承包的水稻田,駕駛收割機收獲。『現在收地全是機械化,我家100多畝地,五臺車一天就全收完了。』刁福生說道。隨著水稻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把一簇簇水稻盡收『腹中』,收割、脫粒、秸稈還田,各道環節有序進行。

  刁福生訂單種植的135畝水稻是周邊地區最早開鐮收割的地塊,經過集中晾曬和烘乾,加工新米後可在中秋節前上市,價格要比陳米高出30%以上。『早育苗,水肥調控得好,就能早上市、多賣錢,我大概算了一下,我家每?地的產量應該在18000斤左右,能掙一萬多塊。』刁福生的臉上充溢著豐收的喜悅。

  湯原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也是我省糧食主產區之一。近年來,該縣積極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對『巴掌地』、低窪地進行規模化改造,為推進機械化作業奠定了基礎。同時,積極優化水稻種植優良品種,加大種植技術推廣和指導力度,保障糧食生產安全。

  『目前,全縣已經有1300餘臺套大中型農業收獲機械陸續投入秋收,組建了12支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隨時為全縣農戶提供便捷服務,確保顆粒歸倉。』湯原縣農機站站長李艾冬說。

  按下開鐮『收割鍵』,唱響豐收『助農曲』。一幅秋收好『豐』景的唯美畫卷正在湯原的土地上徐徐展開。

  鏈接:據了解,今年佳木斯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900多萬畝,水稻播種440多萬畝,玉米播種690多萬畝,大豆播種740多萬畝,目前,各農作物陸續進入收獲階段,豐收已成定局。

  紅衛農場

  智慧『加持』良田豐產穩產

  站在滾滾稻浪裡,豐收的盛景一覽無餘。

  隆隆隆……稻浪金黃,機車收獲忙……9月21日,北大荒集團紅衛農場有限公司智慧農業水田先行示范區3600畝水稻開鐮收割,然而站在田邊,只聞機車轟隆聲,不見人奔忙。

  在收獲現場記者看到,在北斗導航的指引下,兩臺智能收割機接收到開始作業指令後,開始以『回』字型路線勻速收割作業,待糧倉裝滿後,自動向路邊的接糧車駛去,精准地把稻粒卸入接糧車,全程無需駕駛員在機車上操作,一氣呵成,大大提高了收獲速度和質量。

  據紅衛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總經理李岩介紹,應用智能收割機作業,可以減少1名駕駛員,降低生產成本,平均每畝可節約15元~20元。又能提高作業標准,收割過程中收割機可以實現自主避障、自主識別倒伏水稻執行變速作業,減少收獲損失。

  1993年出生的新農人張良寶是紅衛農場有限公司第一批應用智能農機的種植戶,至今已有五年了,陸續購買了智能插秧機、智能收割機,用起來省心、省人又省錢。用張良寶的話說:『從春天到秋天,我種水稻的環節都用上了智能農機裝備,乾活有機械,管理有智慧平臺,這「利器+良方」的組合,讓種地越來越簡單了。我家的水稻都收完了,畝產將接近1300斤,又是個豐收年。』

  像張良寶一樣,放眼紅衛農場的廣袤田疇,平田整地用上了北斗導航,打藥、施肥用上了無人機,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都成了種地的好幫手。數據顯示,紅衛農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9%。『良機+良技』奠定了紅衛農場有限公司糧食高產、穩產基礎,給種植戶帶來了實惠。

  鏈接:今年,北大荒集團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4600多萬畝,其中水稻2100多萬畝、玉米1100多萬畝、大豆1300多萬畝。就目前作物產量來看,有望迎來第『二十』個連續豐收年。

責任編輯:王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