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北廣場,伴隨著深情的《獻花曲》,工作人員將花籃整齊擺放到鐵人王進喜雕像基座上,現場全體人員向鐵人王進喜雕像三鞠躬。
2023年是鐵人王進喜誕辰100周年,大慶油田開發建設63年。多年以來,大慶油田油氣生產持續保持良好態勢,進一步鞏固了我國重要油氣生產基地地位。
截至2022年底,大慶油田油氣產量當量保持在4000萬噸以上20年,開創了『穩油增氣、常非並進』新格局。
科技創新自立自強——『賦新能』
翻閱大慶油田發展歷史,科技創新發揮了巨大的推動力量。
今年3月26日,大慶油田實現累計生產原油25億噸,佔全國陸上原油總產量36%。如今,想要持續保持4000萬噸以上油氣產量當量的高質量運行,仍須運用科技手段對抗油氣田開發的自然遞減規律,為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增添新動能。
水驅是實現長期穩產的主體技術。從石油大會戰時期,大慶油田就創新形成了大型陸相多層砂岩油田注水開發理論及配套技術。
近年來,科研工作者們又以控水提效試驗為引領,攻關形成了開發區級整體建模數模一體化、新一代注水調整等關鍵技術,首次實現了『百層、萬井、千萬節點』油藏模擬及不同類型剩餘油個性化定量表征,填補了國內超大規模整體模擬技術空白。
在發展水驅的同時,大慶油田還根據不同階段油藏開發的實際特點,建立形成了聚合物驅和三元復合驅兩套三次采油技術系列,並且始終保持世界領跑地位,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三次采油研發生產基地,三次采油產量累計突破3億噸,年產量連續21年超千萬噸。『到「十四五」末,大慶油田應用化學驅技術年產量將實現1100萬噸。』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企業技術專家侯兆偉說。
化學驅後仍有40%的原油殘留地下,如何進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實現水中找油、水中撈油,是世界級開發難題。
科研工作者們正堅持『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思路,針對化學驅後儲層及流體滲流特征,揭示自適應『堵、調、驅』驅油機理,研制自適應調堵劑,封堵優勢滲流通道,控制低效無效循環;研發自適應驅油體系,激活聚並分散的剩餘油,實現自動調整、均衡驅替;同時積極探索二氧化碳驅油、微生物采油等技術,為老油田『煥發青春』做好技術儲備。
原油生產精准開發——『闢新路』
審視大慶油田原油開發形勢:長垣主力油田采收率已超55%,長垣外圍增儲上產的區塊總體處於零、散、小狀況,產量、效益雙重壓力日益緊迫。
為此,大慶油田成立工作專班,以系統思維整合各類生產要素。采油一廠結合南一區西部開發生產特點,創新發展4項開發調整技術,力爭在產能建設逐年減少的情況下,實現可持續效益穩產。
2021年,產油30.4萬噸;2022年,產油73.5萬噸;2023年截至9月20日,已生產原油81.6萬噸,年底將突破100萬噸——近3年的產量曲線表明,南一區西部區塊已呈現出明朗而強勁的上揚趨勢。
在國內勘探開發由常規油向非常規油過渡的大背景下,難采儲量已經成為大慶油田原油穩產的重大戰略接替。采油九廠作為開發主戰場,非常規油開發展現了巨大的資源潛力。
2018年,大慶油田就在采油九廠龍西地區開闢了塔21-4致密油效益建產示范區,積極探索致密油效益建產新路。該示范區目前已投產油井208口,年產油10萬噸以上。
『與常規產能建設模式對比,示范區節省投資數億元,實現了當年布井、當年建產。示范區的經濟、財務和產量指標,均高於方案設計的目標值。』采油九廠致密油項目部商務副經理王為說。
天然氣上產多措並舉——『快發展』
『穩定松遼、加快川渝、突破塔東、高效建庫』。近年來,大慶油田將天然氣業務作為戰略性、成長性工程來抓,持續攻關多類型氣藏規模高效開發,統籌推進產供儲銷一體化協同發展,已實現連續12年的產量持續增長。
今年年初以來,采氣分公司(儲氣庫分公司)緊緊圍繞25.5億立方米產量目標,在低產低效井治理、氣井時率效率、措施增氣、新建產能落地、積極拓寬外輸渠道等工作上全面發力,截至9月24日,天然氣產量已達到19億立方米。他們還首次全程籌劃建設並全過程自主管理了增壓建設項目,徐深6集氣站所轄8口氣井產出的天然氣通過增壓外輸,單日增壓能力達到15萬立方米。
『今年9月初,我們上線驗收了油氣生產物聯網項目。該項目包含了149口單井、29座站場的數字化工藝改造和兩座生產指揮中心的建設,新建了無線網橋基站58套、光纜線路210公裡等,這雙「千裡眼」的建設,為氣井安全生產增添了更多保障。』采氣分公司(儲氣庫分公司)氣田管理部副主任張海龍說。
生產一噸氣烴就是增產一噸原油,回收一噸油烴就是減少一噸原油損失。近年來,天然氣分公司大力推行『4433』戰略規劃,陸續建成投運薩南深冷裝置(二套)等,接管川渝區塊油氣加工站場,產能規模大幅增長,油田天然氣深冷率、原油穩定率不斷提高。截至目前,天然氣集輸量、輕烴產量等主要生產指標均超計劃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