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三年整治7000多畝 鹽鹼地裡稻飄香
2023-10-08 08:19:3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崔義鑫 李民峰 趙吉會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鹽鹼地水稻田喜獲豐收。本報記者趙吉會攝

  黑龍江日報10月8日訊 近日,記者在大慶市大同區雙榆樹鄉137泡區域土地整治項目現場看到,金燦燦的稻穗搖搖欲墜,成片稻田一望無垠,豐收景象盡收眼底。很難讓人想象,這裡曾經是非常貧瘠的鹽鹼地。

  『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春秋塵煙起,地上長禿瘡。』這裡的百姓曾這樣形容鹽鹼地。鹽鹼地在全世界分布廣泛,一度被稱為土地的『絕癥』。然而在大同區,大面積的鹽鹼地已經變為豐產田,已經連續3年壓茬整治鹽鹼地7179畝,新增水田5561畝。

  大同區因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地下鹽鹼『返漿』致使土壤板結化,逐漸形成了大面積的鹽鹼地塊,鹽鹼地總面積8.7萬畝。

  如何改造利用這些鹽鹼地,使之變廢為寶?大同區緊緊抓住國家耕地佔補平衡政策機遇,有序實施鹽鹼地開發利用,探索發展『鹼稻』產業,讓鹽鹼地成為農村『致富地』、國家『儲糧田』。

  2020年10月,大同區把鹽鹼地開發利用列為全區重點工程,經調研論證,選擇距離『南引水庫』和『西大海』水域最近的雙榆樹鄉轄區鹽鹼地進行重點開發,采取『一地一圖一良方』方式,修渠建站,引水入田,開啟了『鹼稻』種植、鹼地整治的新征程。

  首年,先進行小范圍試驗。2021年4月,一期試驗田項目改良鹽鹼地面積586.2畝,運用『鹽鹼地改良八法』,通過水利物質改良、有機酸性肥治理等方式進行鹼稻種植,將『不毛之地』變成了農田,新增水田425.3畝,當年喜獲豐收。

  次年,快馬加鞭擴大面積。2022年3月,啟動建設二期工程,整治鹽鹼地2548.3畝,當年新增水田面積1664畝,地塊不僅實現了PH值和鹽量『雙下降』,而且還實現了有機質含量和畝產量『雙上昇』。

  今年,緊抓機遇乘勢而上。大同區投資6000萬元,啟動三期工程雙榆樹鄉137泡區域土地整治項目,改良鹽鹼地面積4345畝,新增水田面積3472畝。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間道路,以及水渠、泵站等基礎設施快速建設。經測產,該地塊水稻畝產可達800斤以上,地塊糧食總產量可達到280萬斤以上,實現當年施工、當年播種、當年收獲。

  三年攻堅鹽鹼地,大同區擊破無數難題。解決引水難題,選擇距離『南引水庫』和『西大海』最近的雙榆樹鄉區域,修渠建站,引水入田。在改良技術上,科學運用『鹽鹼地改良八法』,即水利物質改良、有機酸性肥治理、生物技術改良、常規灌水壓鹼、合理增施生根、栽培技術管理、化學技術輔助、測土配方施肥,形成符合大同地域鹽鹼地特性的改良技術,改良後的土壤鹽分含量從3?降至1?以下,土壤PH值從9.3降至7.5,有機質含量從不足7?提昇至近20?。最後,在秧苗保障上,新建110棟育苗棚室,按需育苗,可滿足8100畝地的用苗需求。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經濟賬』直觀。據統計,通過項目實施新增水田5561畝,『鹼稻』總產可達400萬斤以上,年可實現經濟收入450萬元。不僅如此,大同區還完成國家耕地佔補平衡指標交易1980畝,2.6億元。

  『生態賬』亮眼。在鹽鹼地開發利用過程中,該區同步規劃水系連通、岸線美化、環境塑造等,累計新建引渠、乾渠、灌溉渠等164條、總長約60千米,同步建設水閘、泵站等10餘項基礎工程。

  『民生賬』豐厚。鹽鹼地的有序開發利用,帶動周邊道路、綠化等民生項目建設投入,有效提昇了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水平。僅在項目建設和田間管理上吸納當地勞動力500人以上,同時,帶動稻米加工、物流、倉儲等相關產業發展。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