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龍江振興必有我 | 彭顯龍:紮根三農沃土 二十載躬耕不輟
2023-10-12 20:06:22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帆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編者按:為大力宣傳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的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總書記有關青年學子要樹牢科技報國志,刻苦學習鑽研、勇攀科學高峰,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綻放青春光彩的重要論述。東北網10月起推出《龍江振興必有我》專題報道,走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講述龍江領軍青年人物在各行各業中踔厲奮發、攻堅克難的生動故事,展示他們在奮力開創龍江高質量振興發展新局面偉大進程中的使命擔當。

  東北網10月12日訊 (記者 楊帆)『收獲的季節不僅是農民最忙的季節,我們也一樣,在田間取樣、實測產量,實驗裡實驗分析。雖然忙碌,卻值得。』20年如一日,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彭顯龍奔波在服務『三農』第一線,在植物營養與土壤培肥研究、農技服務推廣等領域躬耕不輟,近日,他剛從農墾建三江返回東農,又馬不停蹄地去廣州參加一場學術交流。

春天,彭顯龍教授在田間實驗作業。

  深耕不輟解決水稻化肥減量增產卡脖子』問題

  2002年,彭顯龍畢業留校任教,跟隨導師、知名土壤與植物營養學家劉元英教授從事植物營養與土壤培肥教研工作。20年來,他用心接過師輩的衣缽,選定水稻前氮後移的科研方向勇毅前行,從不為『短平快』的項目所動,更不隨『熱門研究』所牽,始終致力於解決水稻化肥減量增產這一農業生產中卡脖子問題,不捨晝夜。

  彭顯龍深知,作為科技工作者,不僅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更要面向地方經濟主戰場和百姓的生命健康需求。於是,他在實驗室裡攻堅克難、不捨晝夜,在田間地頭揮灑汗水、分秒必爭。為探索稻田科學施肥技術,他穿梭往來於黑土地上的各個稻田地,奔忙在生產第一線,了解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把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和研究成果傳授給農民。『春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是他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為了及時獲得准確的數據,又不影響正常的教學工作,他常常利用周末休息時間下試驗點。若去較近的五常、慶安、鐵力等市縣,就當天往返,回來後還要在實驗室處理樣品;如去較遠的試驗點,像『857』農場、蘿北,就在火車上過夜,白天在田間或實驗室繼續工作。

  十餘載的努力,100多個點次的田間試驗,在引進國際水稻所實地氮肥管理技術的基礎上,提出了寒地水稻前氮後移施肥新技術,打破了水稻生育後期不能施用氮肥的禁區,該技術先後在黑龍江、吉林和內蒙等地大面積應用,取得了節肥約20%,增產10%以上的效果。

豐收季節,是彭顯龍最忙也是最幸福的季節。

  北方稻田秸稈還田技術模式實現減肥增產

  『今年,東北農業大學和北大荒農墾集團建三江大型農場有限公司協同穿心基地的水稻喜獲豐收,連續6年的秸稈還田內的水稻每畝實收產量達758kg,每畝平均只用7.5kg氮肥,土壤供氮能力和土壤鉀素含量明顯提高。』彭顯龍說。近年來,為了農民減少勞動成本的施肥期待,彭顯龍又開始進軍稻田施肥機械化研究。探索之路特別艱苦,但他在困難面前從不低頭,始終不知疲倦、無所畏懼,終於成功研發寒地水稻機械插秧1次側深施肥新技術,它不僅可以減少人工追肥1-3次,真正做到了稻田施肥的機械化,且有效避免了農戶減產,更修正了寒地水稻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參數,實現了氮肥精准定量和機械化示范。

  與此同時,為解決因長期偏施化肥造成土壤板結的實際困難,彭顯龍多次帶領團隊深入一線調研,積極與相關領域農機專家合作,在破解秸稈還田技術落地難題的基礎上,配套了水肥優化管理和增密等栽培技術,形成了北方稻田秸稈還田增碳少攪漿培肥技術模式,該技術模式連續應用能夠減少化肥用量約20%,促進水稻增產約10%,實現了培肥與豐產統一的巨大成功,獲頒黑龍江省地方標准2項,3項技術被列為黑龍江省農業主推技術,有力支橕了黑龍江省『現代農業排頭兵』、『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建設和發展。

  走到農民身邊手把手教技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新農民、推廣新技術,推進農村創業創新,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近年來,為使農民和貧困戶掌握致富的技能,提高『造血』能力,彭顯龍牽頭建立了『校院地』協同創新基地,以哈爾濱市農科院的研究生培養基地為研究平臺,以哈爾濱市農科院所轄市縣建立的示范推廣基地為推廣平臺,在每個示范基地建立示范區和展示區,展示課題組、學科和學院的研究成果。同時還在東部建三江分局的水稻高產區建立了校企合作創新基地,在建三江所轄15個農場設立示范展示區,展示課題組和東北農業大學的科研成果。依托哈爾濱市農科院的『農民科技領頭羊俱樂部』、『村村小能人培訓基地』和北大荒實習培訓基地開展技術培訓,通過田間學校、田間課堂和線上培訓等多種形式培訓技術人員和農民,並且在關鍵生育期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保證技術的到位率。

  近五年,培訓農民和技術人員260多萬人次,其中3項主推技術在黑龍江省示范推廣3000多萬畝,促進農民增收節支30多億。『這是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職責,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彭顯龍說。

責任編輯:江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