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0月24日訊 今年年初,一份關於持續推動高質量農業保險,保障我省糧食安全和推進鄉村振興的提案被提交給省政協。提案不但開門見山提出了我省農業保險當前存在產品相對單一、經營主體較少、風險保障不足、風險分散機制不完善等四方面問題,還就我省農業保險如何持續擴面、增品、提標,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了許多頗具可行性的中肯建議。該提案經省政協立案後,被轉交給了黑龍江銀保監局(現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黑龍江監管局)和省財政廳。兩廳局對提案內容高度重視,不但立刻組織專門人員對提案內容進行了學習研究,還針對其中提到的問題和建議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落實舉措。毫無疑問,這份提案對我省農業保險深入改革創新、為龍江農業提供堅實風險保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提交這份提案的雙鴨山市政協副主席於桂平是一名參政議政20多年的老委員了,但對待每一份提案,她都像新委員對待第一份提案一樣,充分調研、審慎思考、反復論證。說起這份提案的由來,於桂平告訴記者,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就是要牢記國之大者心系人民福祉。我省是農業大省,在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保障『糧袋子』『菜籃子』安全和踐行大食物觀方面都承擔著重要使命,所以『三農』問題一直是她關注的重點。『雖然我省近年來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現代化步伐逐漸加大,但種植養殖環節風險還是很大,很多時候還是免不了「靠天吃飯」。而農業保險可以說是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對守護糧食安全、服務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省都有著重要作用。但在我們調研走訪的過程中發現,負責給農民提供兜底保障的農業保險還存在很多的短板弱項,所以我決定要深入研究、形成提案。』
為了獲得最翔實的第一手資料,於桂平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工作。走進全市各縣鄉村的田間地頭向農民面對面詢問投保和理賠情況,深入相關保險機構向工作人員問計問需,廣泛向其他地市和其他省份的相關人員詢問農業保險開展情況和創新經驗……縝密的前期准備為直擊提案癥結、增強提案可行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因此得到了相關廳局的高度重視。
針對提案中提到的農業保險產品相對單一、經營主體較少的問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黑龍江監管局不斷推進地方優勢農產品保險發展,引導農險經辦機構創新研發相應產品。截至目前,備案通過的地方農業保險產品已從年初的53種增加到了90種,並創新填補了我省漁業保險、林業碳匯保險等險種的空白。積極引入市場主體,在原有九家農業保險經辦機構基礎上,引入中原農險、中華聯合、中航安盟等具有科技創新能力和專業服務能力的經辦機構進入農業保險領域。
針對提案指出的農業風險保障不足問題,兩部門已聯合在全省全部產糧大縣開展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並會同省農業農村廳在五大連池等6個縣(市)開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使大豆保障水平較傳統直接物化成本保險提高了213%~261%;三大主糧作物覆蓋率提前三年實現達到70%的目標。省財政廳還不斷加大政策性補貼資金支持力度,並出臺了《黑龍江省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實施細則》,將甜菜、馬鈴薯和三大糧食作物制種納入政策性保險保費補貼范圍。
為解決提案中農業保險風險分散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黑龍江監管局還積極引導全省農險經辦機構不斷強化保險防災服務,提昇事前風險管理水平,將風險關口前移。一方面通過科技賦能實時進行農業生長狀況監測、災害識別及風險預警;一方面積極建立健全防災救災預案,助力農戶及時開展防災減災並購入必要防災設備,提昇基層農業災害防治能力。
在今年8月初的災情中,我省農業保險『能賠快賠、應賠盡賠、合理預賠』的出色表現就為許多受災農民快速恢復生產、重拾生活信心提供了『兜底保障』。五常市背蔭河鎮藍旗村村民齊冉冉告訴記者:『我有722畝水稻,洪水過後,人保財險五常支公司第一時間到地裡查看災情,20天左右就給了我405700元的賠款,我心裡真的特別感動!』截至9月下旬,全省農險經辦機構累計接到報案4787件,並已累計賠付5.38億元,充分發揮了農業保險作為農業發展『穩定器』和風險補償『定心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