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杜爾伯特 築穩『龍江塞罕壩』 綠色願景成真
2023-10-30 07:43:3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楠 李民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綠色圍繞大慶油田。

  治理前自然環境惡劣。

  防沙治沙後發展林下經濟。

  黑龍江日報10月30日訊 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提起大橋屯,鮮為人知,但一說起『蘑菇屯』,十裡八鄉沒有不知道的。

  『蘑菇屯』早先沒有蘑菇。治理黑龍江的『西北風口』,大橋屯人種樹1萬多畝。在森林植被的涵養下,大家驚喜地發現,林中沙土裡長出了松蘑、油蘑……現在,村裡有50多戶采蘑菇專業戶,年年都有不少收獲。

  『沒有「西北風口」大會戰,哪裡來的「綠色銀行」。』屯裡的老輩人說。

  曾經沙進人退 如今綠色長城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杜爾伯特被稱為『西北風口』,狂風肆虐,黃沙漫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一度不得不向風沙屈服。

  杜爾伯特地處我省西部科爾沁沙地邊緣,屬於半乾旱地區,是全國90個完整沙區縣之一,各類沙地面積達588萬畝。境內『八大沙地、兩大荒坡』全長89.8公裡,讓人退避三捨。

  2002年,程地房子屯被風沙吞噬,當地政府實施生態搬遷。風、沙、鹼兼治,林、草、水並舉,生態移民後,一場曠日持久的生態大會戰打響了。

  從1958年新店林場成立,到1978年開展『三北』防護林一期工程,再到『西北風口』大會戰,杜爾伯特人對肆虐的風沙發起了總攻。

  2001年,杜爾伯特治理『西北風口』工程正式打響。很多植樹志願者還記得當時生態大會戰的震撼場面:每天1000多人參戰,造林人數累計超過16萬人,打了350眼抗旱造林井,投資超過3.8億元,樹種也從一兩種發展到現在的20多種。

  杜爾伯特幾代造林人薪火相傳、接續奮斗,全縣植樹造林108.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3%增至13.6%,草原生態修復59萬畝,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317.1萬畝,年均釋放氧氣44萬噸,森林資產評估總額約170億元,生態系統服務年收益達7.5億元。

  再次回到曾經的家園,原程地房子村民王振江滿心感慨。狂風和黃沙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蔥蔥、層林疊翠的樹林,『西北風口』變成了『綠色屏障』。『原先瞅哪兒都是沙灘、沙包、沙崗,現在瞅哪兒都是一片樹林。老百姓種地,種啥得啥,不種二茬。』

  如今的杜爾伯特,西部沿江地帶沃土連片、稻香魚躍,中部草原水草豐美、牛壯羊肥,東部濕地萬鳥翔集、景色秀麗……272個自然屯實現綠化全覆蓋,成為黑龍江省率先躋身百萬畝沙地人工林的縣份,先後榮獲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全國生態環境濕地保護最佳范例、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突出貢獻單位、全國『三北』工程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綠色銀行』釋放生態紅利

  『跑風地』『掃鹼場』一去不復返,『高產田』『黃花海』『綠色銀行』成為這裡的新標簽。從漫天黃沙到綠蔭蔽日,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也給杜爾伯特帶來了可觀的生態紅利。

  位於『西北風口』的敖林西伯鄉永發村大橋屯,樂享風沙治理帶來的生態紅利,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網紅蘑菇屯』。每年9月,大橋屯村民就仨一群倆一伙去村邊的密林裡采蘑菇,外出務工的也跑回來加入采蘑菇大軍,一個月下來,賺個萬八千的,稀松平常。

  位於『西北風口』的連環湖鎮白音諾勒村莫古臺屯,成為知名中藥板藍根的『新家』。這裡的村民從2006年初步嘗試種植,到如今,莫古臺屯已經擁有板藍根專業種植合作社,今年全村種植板藍根5000多畝,預計年收益將達1000萬元。

  『前些年,別說種植板藍根了,啥都長不好。現在環境改變了,滿地的板藍根,今年預計每畝產量平均300斤上下,一畝地純收入2000塊錢。』村黨支部書記董柏林說。

  憑借著良好的生態基礎,杜爾伯特構建了五大種植帶縱橫交叉的種植體系,糧食畝產最高達到『噸糧』,獲評全國產糧大縣稱號;六大類養殖鋪就點面結合養殖范圍,推動『兩牛一豬一羊一禽一魚』多元養殖同頻共振、綜合發展,畜牧業年均產值53.69億元,獲評全國牛奶生產強縣、全國優勢奶牛產業帶建設示范縣稱號;水產品年均產值10.2億元,獲評『中國大銀魚第一縣』、國家級健康養殖示范縣等榮譽稱號;森林覆蓋率、村屯綠化率分別達到13.6%、100%,年空氣環境優良天數達到340天以上;建成了景區景點25個,近5年接待游客101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8億元。

  一幅『龍江塞罕壩』的願景藍圖,正在悠揚的蒙古長調中徐徐鋪展。杜爾伯特人在造林綠化、防沙治沙、美化家園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繪就『美麗中國』建設的『龍江樣本』。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