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三江平原腹地,總面積21836公頃,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現在正值候鳥秋季遷徙高峰,現場情況如何?

記者了解到,目前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每天可以檢測到上萬只候鳥,其中數量最多的候鳥是雁鴨類,目前監測到的數量超過一萬只。它們成群結隊在此停歇,等候合適時機一起飛往南方越冬,而決定合適時機的關鍵因素就是氣溫。今年霜降比往年較晚,加上白天氣溫一直維持在零上,所以候鳥在此停留時間較長,與往年相比多停留了近10天時間。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食物補給是吸引候鳥在洪河保護區停歇的因素,保護區水系發達,天鵝、雁、鴨可以吃魚類以及浮游生物。洪河保護區地處三江平原腹地,這裡是我國主要的水稻和玉米主產區,收割後的田地為鳥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洪河保護區還有很多『原住民』,比如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鸛。10月20日左右,他們就已經開始遷徙,目的地是江西的鄱陽湖。通過最新的衛星定位數據來看,速度最快的東方白鸛已經抵達天津與河北附近,遷徙行程過半。目前,保護區正在安置東方白鸛人工招引巢,為明年繁殖期做准備。
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提示大家,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候鳥停歇,請不要驅趕和傷害鳥類,讓我們大家共同守護候鳥遷徙安全。
多舉措保護
東方白鸛種群數量恢復
東方白鸛因其對生存環境要求高,被視為良好濕地生態環境質量的指示物種。而東方白鸛曾經瀕臨滅絕,隨著我國保護力度的加強,現在東方白鸛的種群數量得到了恢復。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強:通過多年的衛星追蹤,我們了解了東方白鸛的遷徙通道。它主要的繁殖地,一個是三江平原,另一個是松嫩平原。它經由渤海灣,到長江中下游的濕地去越冬;另外一條遷徙通道是經過朝鮮到韓國。根據我們近幾天的監測,現在主要的東方白鸛群體是在松嫩平原湖泊群活動,遷徙比較晚的還停留在三江平原。

東方白鸛僅分布於亞洲,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近些年隨著保護力度的加強,全國已經有13個省頒布了濕地保護條例。2022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加強了東方白鸛棲息地-濕地的保護,也讓這一瀕危物種得到了有效的恢復。據2020年越冬調查統計,目前全球東方白鸛數量已經從1990年的3000多只,增加到了9000多只。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強:它一般4月份開始營巢,一窩大概是4—5枚卵。孵化期大概是一個月,一個月以後就出小鳥了。它是晚成鳥,也就是說剛出了殼以後還不能活動。需要大概60天的時間,東方白鸛的雛鳥就長到了跟成鳥體型差不多大小的樣子。每年大概在10月末11月初的時候,它會離開黑龍江,一路向南遷徙。

專家介紹,東方白鸛通常棲息於河漫灘和湖濱濕地中,自然狀態下喜歡在濕地的大樹上營巢,近年來也發現在電線塔或其他人類建造的高大物體上營巢。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強:東方白鸛的繁殖需要一個關鍵的生境要素,就是它在樹上營巢,尤其喜歡三江平原的島狀林濕地。我們當地,包括保護區通過架設人工巢的方式,給它提供一個營巢的位置,這個效果還是很好的。
1993年,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始大規模持續性招引工作。截至目前,東方白鸛比較集中繁殖的兩個保護區共建立人工巢700餘個,每年在此繁殖的東方白鸛數量達180多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