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非遺傳承 向新而行迸發新活力
2023-11-03 07:33:4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艷 蔣國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國際友人青睞非遺手工藝品。協會供圖

  王猛在葫蘆上作畫。

  王霞(中)指導核桃粘貼。

  學生練習青絲繡技法。

  

  黑龍江日報11月3日訊 在道外區,有這樣一個組織,它是由從事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的企事業單位、企業家代表,省市區級非遺傳承人,大工匠人纔、藝術大師及志願者組成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道外區傳統技藝非遺傳承保護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於今年成立的該協會,已吸引50多項非遺及傳統技藝項目加入。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道外區北清真寺街上的南極網紅潮街,這是一條非遺展示街區。街區上的7家非遺工作室匯集20多名省市區級非遺傳承人及傳統技藝工匠入駐,他們都是協會的會員。

  青絲繡、布藝、木雕、烙畫葫蘆、核桃粘貼作品……記者走進一間工作室,屋內滿是各式非遺手工藝品和傳統技藝作品。作為哈一職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這裡正在開展一場非遺培訓活動。市級非遺青絲繡傳承人郭曉紅指導學生們練習青絲繡技法。『青絲繡是用人的頭發作為主要原料。頭發需要經過選材、漂洗、軟化、植物染色等幾十道工序,纔能進入刺繡階段。』郭曉紅指著牆上的一幅青絲繡畫作介紹,這幅作品頭發用量佔畫作的70%。通透度好的地方用頭發,顏色重的地方用絲線和頭發相結合,展現靈動飄逸的感覺。

  另一間工作室內,省級非遺烙畫葫蘆傳承人王猛手持烙筆聚精會神地在葫蘆上作畫。桌上,印有『龍江非遺』字樣的禮盒格外引人注目。禮盒內,擺放著烙畫葫蘆、索菲亞教堂魚皮畫等非遺作品。『這是協會設計的具有龍江文化特色的非遺禮盒,被評為黑龍江六大禮盒之一,在機場、商圈、景區等處展銷。禮盒裡的作品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據客人的喜好來定制。』王猛介紹,協會成立以來,已開創非遺文旅品牌與文創設計共30餘項百餘品類。

  在協會的帶領下,會員抱團發展,推動非遺保護和傳承更好發展。

  『以前是一個人單打獨斗,自己出門介紹項目時底氣不足。加入協會後不一樣了,參加一些展示和培訓活動,有協會幫我們牽頭,事情都很順利。』郭曉紅說。

  『自己走南闖北,確實挺難的。成立協會後,非遺可以進社區、進學校、進貧困山區。特別讓我欣慰的是,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對非遺很感興趣,因為核桃在山區裡很常見,孩子們可以自己做一些簡單的小掛件。了解非遺的人越來越多,也拓寬了我的創業之路。』市級非遺核桃粘貼傳承人王霞感慨道。

  時下,非遺走進學校、社區、村鎮,讓更多的年輕人、農民加入到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隊伍中,同時為有就業創業意向的人員增加了一項技能。『我跟郭曉紅老師學習青絲繡,每個月能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阿城區紅星鄉海興村村民肖偉高興地說。

  『我們已開展了36期免費公益直播培訓,開展就業創業指導1.5萬餘人次,累計帶動直接就業和間接就業5萬餘人。』協會會長何曉雪說,協會還幫扶學校打造非遺傳承基地、未成年人課外實踐活動基地,建設市文聯培訓基地及文旅創意設計基地,接待研學人員及學生10萬餘人次。

  在創新與發展的路上,何曉雪帶領道外非遺人參與國際文化交流,致力於讓龍江非遺品牌煥發新生機。9月23日,何曉雪帶領非遺傳承人走進『五洲同樂、四海歡歌』第六屆國際文化節,代表中國展區與來自五大洲70個國家的國際友人歡聚一堂,展示和宣傳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下一步,我們將利用好中華巴洛克、天恆山等文旅資源特色,圍繞地域優勢、產業特色,吸納諸如民族刺繡、手工編織、家政餐飲、文化旅游等更多保護和傳承非遺的會員加入協會。』何曉雪介紹,在為非遺技藝高效找到愛好人群和潛在受眾的同時,借助直播、流量、商品銷售獲得直觀的商業轉化,帶動更多的農民、再就業人群投入到全新的非遺技藝商業空間,讓群眾收入得到實實在在的提昇。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