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響水·國際稻米公園一瞥。

景在園中。

稻米公園的春景圖。

響水·國際稻米公園核心區。

農娛游皆佳的農村景色。
黑龍江日報11月20日訊 『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近年來,寧安市立足石板稻米產區地緣優勢、渤海國歷史文化地域優勢、鄉村振興發展區位優勢、現代農業建設基礎優勢,統籌推進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響水·國際稻米公園,實現石板大米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昇,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
蓄勢騰飛 品牌價值賦能
石板稻米產自『中國火山岩稻米之鄉』寧安,其種植歷史起源於唐、盛於清,1300餘年的稻作種植文化和種植技藝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板大米,北緯44度珍稀水稻黑土孕育,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和牡丹江上源全流域無污染灌溉,中國天然氧吧全時段環擁賦氧,火山熔岩臺地24小時積溫釋放輔助生長,鑄就了米青如玉、質密如金、漿汁如乳、溢香甘醇的獨特品質,成為歷代貢米、國宴用米,享有『中華第一米』美譽。先後獲得『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中國(三亞)國際稻米博覽會』金獎、『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等數十項榮譽,獲得了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2015年,石板大米以81.36億元品牌價值榮登中國品牌價值榜。高端的品牌價值,奠定了響水·國際稻米公園的堅實基礎。
厚積薄發 『一核兩環』布局
響水·國際稻米公園區域面積506平方公裡,輻射16個行政村,覆蓋8.5萬畝響水稻米核心產區。火山岩石板大米古代稻作文化體驗核心、現代產業體驗環和未來產業鏈布局環,共同構建響水·國際稻米公園『一核兩環』的產業布局。
古代稻作文化體驗核心。以『農、文、旅』融合發展、沈浸體驗為核心,以4A級旅游景區渤海上京龍泉府考古遺址公園、國家級傳統民俗村落、玄武湖農業觀光景區、小朱家休閑度假區等為節點,以寧古塔文化節、流人文化節、插秧節、賞花節、流頭節、漁獵節、豐收節、冬捕節等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活動為牽動,以天然氧吧、休閑度假、生態康養、特色民宿、農業觀光、稻作和歷史文化研學、特色民族飲食體驗等『吃喝玩游娛購一站式』服務為基礎,共同構建響水古代稻作文化體驗核心,講述石板大米特色品牌故事。
現代產業體驗環。1300餘年的稻作文化歷史,積淀了響水·國際稻米公園高質量振興發展的雄渾根基,現代農業、智慧農業發展步伐始終走在前列,農業生產數字監控平臺、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位列前茅。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產業運營方式,為築巢引鳳、投資興業提供了堅實保障。響水·國際稻米公園訪問中心、度假酒店、汽車營地、青少年研學營地、牡丹智慧科技中心等服務平臺功能日臻完善,農業觀光、農事體驗、民俗體驗以及石板大米研發、種植、加工、檢測、倉儲、銷售等環節逐步實現從封閉生產向開放式研學體驗過渡,現代產業體驗環讓人們在響水·國際稻米公園能深切感受到現代化農業的蓬勃生機、無限魅力和無窮潛力。
未來產業鏈布局環。在未來,響水·國際稻米公園將重點做好大米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昇這篇大文章,通過全產業智慧化、數字化轉型,實現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全覆蓋,農業生產數字化監控全時段、無死角,建立國際化石板大米種、產、銷標准體系,全面深化、優化種植、加工、品牌、銷售『四統一』,實現研發、種植、加工、檢測、包裝、倉儲、銷售、物流全產業鏈數字化、智慧化、國際化;全力推進大米產業與文旅產業、健康產業、制造產業等融合發展,打造百億級的石板大米產業鏈。未來產業布局環為實現產業振興、拓展國際市場、擴大投資興業帶來無限商機。
走向國際 錨定未來發展
未來,寧安市將以推動響水片區鄉村旅游收入10億元、提昇響水大米品牌價值100億元規模為目標,著力壯大『農業+文旅+互聯網』新發展模式,全力構建全域空間城鄉美、全業融合產業美、全優產品體驗美、全民共享生活美的『四美』全域高質量發展格局,將響水·國際稻米公園建設成為『米在公園長、景在園中賞、業在寧安興、名在國際響』中國式現代化、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的樣板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