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搜 索
新龍江 新故事?醉心豆田二十載
2023-12-04 08:12: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2月4日訊 在學生眼中,他是『下田上癮的人』,只要紮進豆田就出不來,二十多年如一日醉心於豆田。選種時,為了不錯過一份好材料,他不願放棄每一株可能,在寒風徹骨的壟間,踱來挪去、反復探察比對,一乾就是七八個小時……他就是第九屆全省道德模范、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陳慶山。

  國無農不穩,農以種為先,種質資源是種業原始創新的物質基礎,良種培育從源頭上為糧食安全提供了強大支橕。在陳慶山的學生時代,『東農42』曾是最好的高蛋白、食用型大豆品種之一。它是1992年東北農業大學吳宗璞教授在王金陵先生指導下育成的,該品種兼具高產、抗病、適應性廣等特性,先後兩次在全國農業博覽會上獲獎,是當時國內能夠對外出口創匯的主要大豆品種之一。但隨著『山寨東農42』的出現,『東農42』積攢的信譽度和品牌價值損失殆盡。

  『我就是要奮斗在這裡,讓大豆產業發展再創輝煌!』 2001年,立志於壯大東北大豆科研實力的陳慶山博士畢業後毅然放棄了赴外深造的機會,回到東北農業大學,成為該校第一批引進人纔,也是最早開始作物分子標記技術和基因克隆等生物技術研究的人員之一。

  在接過吳宗璞、高鳳蘭等老一輩大豆專家的育種衣缽後,陳慶山對『東農42』進行了全面的遺傳改良研究。談及最初接手改良任務時的窘迫,陳慶山仍然歷歷在目。當時研究經費有限,學校實驗室的儀器也纔剛剛夠用。『我當時帶研究生一起做標記、做遺傳圖譜,需要合成幾百對引物,花費幾十萬元。』陳慶山說,當時根本沒有這麼多經費,多虧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邱麗娟老師伸出了援手,她讓陳慶山帶著學生到她的實驗室稀釋引物,再拿回去研究。

  『培育新品種非常漫長,要從配置雜交組合開始,後代群體通過5年至6年連續自交,表現穩定纔能進行決選。』陳慶山說,決選出的品系要先在試驗基地進行兩年鑒定試驗,隨後參加省裡及國家的品比試驗、區域試驗、生產試驗,通過品種審定後纔可以大面積推廣。為此他數十載如一日,日夜奮斗在科研一線。苦心人天不負,他帶領大豆遺傳改良團隊在2017年終於破解了野生大豆優異性狀利用和栽培大豆定向改良育種難題,形成了一系列大豆新品種。團隊選育和參與育成的24個大豆品種累計種植兩千餘萬畝,經濟效益達上百億元,有力支橕了我省『現代農業排頭兵』『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建設發展,為龍江百姓的經濟生活築起了堅不可摧的保障之牆。

  『那時候年輕更有熱情,遇到問題就去解決,雖然困難有很多,但也逐漸在研究野生大豆的過程中獲得了許多啟發。』陳慶山說,野生大豆因為蔓生、裂莢等一系列野生特性很難直接利用到大豆育種上,但其含有高蛋白、高產和抗逆等優良特性卻是普通栽培大豆缺乏的。於是從2006年開始,他帶領團隊利用15年時間構建了以『綏農14』為輪回親本,野生大豆ZYD00006為供體親本的大豆全基因組導入系(WGIL)群體。根據這些材料利用多組學研究了大豆品質形成機理,關注優異等位基因,進一步通過分子標記技術打破蛋白、油分和產量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並提出相關分子育種理論和開發配套算法軟件,實現了優質高產品種的育種突破。

  多年來,陳慶山懷揣『強農興邦』的期許,在大豆領域鑽堅研微、跨越突破的同時,同樣在專業人纔培養上傾心以赴。從2001年到現在二十多年如一日,學生們起初感到辛苦,但看到老師醉心於豆田的實際行動,也便在其潤物無聲的引領下踏實起來。

  『既要頂天又要立地』,陳慶山的發展思路清晰篤定。近年來,他同時在科研攻關和帶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堅定邁進。以學生為主體創業的『東小農黑土豆坊』,以優質大豆為原料,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營銷。三年時間,『菽香四益·東農豆坊』已有多家連鎖店,線上店鋪的年均營業額超過200萬元。『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利用科研優勢,讓優質大豆實現產業化,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

  談及『東小農黑土豆坊』,陳慶山認為,豆坊的創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名字是我取的,我們還在淘寶上開了專賣店,現在一年的營業額超過200萬元。』在陳慶山看來,『東小農黑土豆坊』不僅改變了學生們的固有觀念,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得到了很多鍛煉。團隊中多名同學被保送到上海植生所、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攻讀碩博學位。

  每一次點豆成『金』的背後,是幾代育種人無悔堅守的背影,也是以科技創新不斷催生的新發展動能。從2007年開始,每到畢業季,陳慶山都會為每名畢業研究生送一首詩,目前已經寫了上百首。『我一直覺得,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每一首詩裡飽含了我對他們的愛與期許。』陳慶山常說,不管學生們以後還會不會繼續研究大豆,他是一輩子都離不開大豆了。陳慶山堅信,只要堅持『承上啟下』做科研,大豆創新產業必定迎來輝煌的明天。

責任編輯:王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