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
大慶始終堅持
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構建健康城市水循環
為目標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
謀劃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
將海綿城市理念
全面融入城市發展大局
全力打造
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北方寒地樣本』

八年磨礪,步履鏗鏘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大慶對海綿城市的追求和探索,早在2015年國家首次提出要開展全國范圍內海綿城市試點城市評選工作時就開始了。
歷屆市委、市政府把『治城先治水』作為一以貫之的治市方略,始終保持高度重視、高位推進,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全程跟蹤。相繼出臺了《關於印發大慶海綿城市建設規劃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大慶市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大慶市建成區初期雨水治理工程規劃設計導則》等一系列海綿城市生態空間管控文件,編制實施了15項海綿城市建設相關規劃,以及18項技術標准和34項管理規章並嚴格落實,不但為海綿城市規劃建設提供理論支橕,還實現了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全流程管控。
在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合開展的2022年度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競爭性選拔中,大慶成功入選『十四五』第二批示范城市,為全省唯一。

項目引領,全域推進
大慶素有『百湖之城』的美譽,可因為境內無山、地勢平坦多窪地,自然條件上的先天不足,讓城市環境『優於水』的同時也『懮於水』。
示范城市創建過程中,大慶沒有照搬南方城市經驗,而是探索建成了一批具有北方寒地特色的典型區域和典型項目,累計謀劃湖泊水體綜合治理、排水管網新建改造、公園綠地更新改造、老舊小區改造+海綿等工程項目80個;集中修復了市區重要湖泡濕地7處,增加調蓄能力39萬立方米;實現了東城區濱洲湖、蘭德湖、黎明河等『八湖一河』互聯互通,打通西城區明湖、燕都湖、新潮湖等『三湖』補水通道,增強城市湖泊雨水調蓄功能;通過『一點一策』,結合管網改造、設施維護,消除內澇積水點38處。截至目前,海綿城市建設達標排水分區59.33平方公裡,佔建成區面積的23.28%。
從概念到實踐,再到系統化全域推進,大慶城市內澇有效緩解、黑臭水體全面消除、水環境質量整體改善,健康、韌性可持續的城市水系統初步構建。

人水和諧,城在景中
今年是大慶市海綿示范城市建設的第二年,也是示范城市建設的關鍵階段。在創新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相適應績效考核機制的基礎上,大慶聚焦謀劃頂層設計、典型項目建設等方面,持續提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及地下空間建設水平,積極推進海綿城市立法,全面推進海綿示范城市建設。
2024年年底前,大慶市將緊密結合城市更新,構建四大類18項指標體系,圍繞流域、城市、設施和社區四個層次,重點解決城市內澇風險高、濕地生態受損較為嚴重、老舊小區人居環境有待提昇等方面問題。通過構建健康可持續的城市水系統,營造和諧舒適的人居環境,推動城市綠色轉型發展,把大慶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良好、和諧宜居宜業的名城,實現『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城市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