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18日訊 時序更替,歲物豐成。龍江大地再一次傳出豐收的喜訊:國家統計局12月11日發布公告,2023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1557.64億斤,連續14年居全國第一。黑龍江,實現了2004年以來的『二十連豐』!
『二十連豐』是一份來之不易的答卷。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二十連豐』,是龍江兒女一步一個腳印、幾年一個臺階,一路戰勝諸多困難和挑戰拼搏出來的。
『二十連豐』是一份重量十足的答卷。龍江熟而天下足,倉廩實而天下安。『二十連豐』,讓『中國糧食』成色更足,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二十連豐』是一份堅定信心的答卷。胸懷『國之大者』,保持先行之姿。『二十連豐』,讓肩負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意識更加堅定,讓現代化大農業的腳步更加鏗鏘。
(一)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一個重大問題。
作為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黑龍江一直肩負著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如此評價:近5年來,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保持全國第一,成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塊『壓艙石』。
猶記得,2016年3月7日,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省代表團審議時,對黑龍江諄諄囑托:黑龍江是中華大糧倉,要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促進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現代化。
在此後的八年裡,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來到黑龍江,對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做出重要指示。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來到黑龍江,提出要創新糧食生產經營模式,優化生產技術措施,落實各項扶持政策,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著力提高糧食生產效益。
2018年9月,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剛剛過去,習近平總書記第二次來到黑龍江,一句『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意味深長,提出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來到黑龍江,提出要堅持政治站位,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以發展綠色農業為鮮明導向,積極踐行大食物觀,統籌推進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率先實現農業物質裝備現代化、科技現代化、農業信息化、經營管理現代化和資源利用可持續化,建設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保障基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新突破。
思想的力量,總能標定前行的方向。這些年來,龍江兒女始終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踔厲奮發,揚長避短,久久為功,終於迎來『二十連豐』。
(二)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
從2004年糧食總產600.2億斤到2023年1557.64億斤,20年裡幾乎年年跨越新臺階。一條持續豐收的『上揚曲線』,勾勒出農業大省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農業強省的堅實足跡。
2005年618.4億斤,2006年768.7億斤,2008年925.5億斤,2010年突破千億斤大關,糧食總產量達到1126.6億斤,躍居全國第一。
每年增產百億斤,動力在哪裡?相關負責人作了經驗總結:豐收的關鍵在於糧食播種面積增加和結構調整,在於單產水平提高,在於農業投入增加,在於科技含量提高,也在於後期氣象條件對農作物生長發育十分有利。
總結是為了更好地前行,這些經驗無疑成為了黑土地『開掛』的密碼。2011年1242.5億斤,2012年1319.7億斤,2013年1411億斤,2015年邁上了1500億斤的臺階。此後連續多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昇,2022年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儲備量均居全國第一,全國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
成就已成過去,龍江寄望未來。新一屆省委將新的目標點亮:『必須堅持把多種糧、種好糧作為首要擔當,堅決落實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昇行動,實施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高標准農田建設和種業創新,確保到2026年糧食綜合產能達到1800億斤,打造更加穩固、可靠、堅實、安全的大糧倉,為保障「中國糧食」、端牢「中國飯碗」作出更大貢獻。』
(三)
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築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這是黨中央對於黑龍江發展的兩個明確定位,也是同為農業大省和生態大省的黑龍江實現『二十連豐』的最大底氣。
在我省農業布局中,依托於『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的生態格局,省委省政府將綠色農業納入著力打造的『四個農業』當中。其背後的原因顯而易見——
一方面在於良好的生態環境。
生態,是農業發展最為堅實的支橕。生態環境的優良與否,既決定糧食產量,也決定糧食質量。
祖國版圖之北,白山黑水之間,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三條大江浩浩蕩蕩匯流,衝積形成了三江平原,是我省糧食的主產區;
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嫩江4條大江以及18條中河流經於此,源源不斷地灌溉著沿岸的農田。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豐收之基。在農業生產中,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守住水資源,就是守住農業的生命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黑龍江開展了污染防治攻堅戰,向江河治理發起了總攻勢,打響了碧水保衛戰。
如今,我省江河水質逐年穩定向好,涓涓清水流向一望無際的田野。數據顯示,松花江流域優良水體比例達到77.9%,松花江乾流國控斷面水質保持優等級,為我省糧食穩產增產提供了堅實保障。
另一方面在於綠色的生產方式。
截至2022年末,我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到9137.1萬畝,居全國第一。
2023年,首屆中國(黑龍江)國際綠色食品和全國大豆產業博覽會在哈爾濱舉辦。綠色食品農產品同臺競彩、『純綠色、無污染』成為高頻詞……
鴨稻米、蟹稻米、蝦稻米……循環種養相結合,豐盈了大國餐桌。
一地雙收的關鍵,就在於綠色的生產方式。
這是一份來自黑土地的報告——2023年,我省建設『三新』省級示范區11個,全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提昇到62%以上,建成全國唯一省區全覆蓋的病蟲疫情在線監測網絡體系,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達48%,化學農藥使用量同比降低1.3%……
如今,綠色成為我省發展高質量農業中最亮眼的底色,一幅山清水秀、沃野千裡的壯美圖景在黑土地上已然呈現。
(四)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保糧食安全,首先要保耕地安全。
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作為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發芽。』
黑龍江典型黑土耕地面積1.56億畝,佔東北典型黑土區的56.1%,黑土地面積最大、保護任務最重。保護好黑土地是保護好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
曾幾何時,『重用輕養』導致黑土地有機質含量逐漸下降,黑土地慢慢變『瘦』變硬。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黑龍江的黑土地保護工作提出具體要求:『要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再一次強調,強化數字技術和生物技術賦能,優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標准農田,切實把黑土地保護好。
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高位推動,統籌謀劃,綜合施策,加強管護。依托《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和《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全面貫徹落實河田長制,持續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系統施策提昇耕地質量,強化病蟲疫情監測網點建設等,在全省建立起黑土地長效保護機制。
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1.03億畝,成為全國第一個超億畝省份。
『瘦』了的黑土地又變『肥』了。『去年我種植的玉米畝產超過了2000斤,今年全村種植的2.2萬畝玉米,每畝產量都達到了2050斤左右。』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農民孫黎明說。
『硬』了的黑土地又變『軟』了。『多年的秸稈覆蓋模式不僅增加了土壤有機質,改善了土壤生物性狀,一些地塊有了蚯蚓,還能減少土壤風雨侵蝕,玉米產量提高10%以上。』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二九一分公司農業技術人員陳國建說。
『消失』了的黑土地又『回來』了。2018年以來,黑龍江累計治理侵蝕溝2.18萬條,黑土良田得到大面積還原。
2022年9月,國務院將我省『聚焦黑土地保護利用築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作為第九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在全國范圍內通報表揚。
(五)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種子是農業生產的根本。在中國種業振興史上,定有屬於龍江的濃重一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凝心聚力寫好種業大文章,與時俱進保資源、育新種、制良種,黑龍江一以貫之。
作為全國擁有寒地作物資源數量最多的省份,我省早在1982年就著手建設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歷經40餘載,已累計向社會提供種質資源1萬餘份,保存種質資源7萬餘份,種質資源保存能力達30萬份。
2022年首批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名單中,我省佔據三席,助力種業振興、助推農業發展的『生命方舟』正揚帆遠航,持續為全國作物品種更新換代和優良品種選育貢獻『龍江基因』。
從『種質』到『種子』,是一次量的積累,更是一次質的飛躍。在科技農業的指引下,本土的育種團隊已將『龍江良種』打造成我省農業的『金字招牌』:
誕生於百年邊城的『黑河43』,推廣面積常年穩居全國首位,是目前全國成果轉化最多的大豆品種,這是它能與城同名的底氣;
香飄世界的『龍粳31』,是入選我國『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志性成果的粳稻品種,『超級稻』的響亮名號是對它最由衷的褒獎;
遍布22個省的『克新1號』,是我國應用范圍最廣、應用年限最長、經濟和社會效益最高的馬鈴薯品種,早在1987年便獲國家發明二等獎……
『龍江種』強化『科技芯』,讓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更有底氣。2022年,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更有12個農作物品種上榜該年度全國主要糧油和重要特色作物前十大品種榜單。『龍江良種』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2023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為加強耕地保護和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工作把脈定向。創新耐鹽鹼品種選育,打開了良種助力『二十連豐』的全新路徑。
金秋時節,龍江的鹽鹼地上捷報頻傳: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創新『以種適地』理念,累計推廣21個耐鹽鹼水稻品種,水田平均畝產由原來不到600斤提高到1000斤,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
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黑龍江始終在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路上斬浪而行。
(六)
春天是生動的,而北大荒農業股份七星分公司智慧農場的春天更是憑實力『搶鏡』。
一臺臺形態各異的農機,在田間或是『伸展雙臂』,或是『扭動腰肢』,或是自如行走……空中飛的,地下走的農機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駕駛艙內空無一人,方向盤自己不停地轉動校准方向。
耕種管收生產環節全覆蓋;機庫田間轉移作業全自動;自動避障異況停車保安全;作物生產過程實時全監控;智能決策精准作業全無人。截至目前,北大荒集團已啟動16個智慧農場建設,改裝及昇級各類無人駕駛農機具176臺(套),年耕種管收綜合作業面積34.04萬畝次。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黑龍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2013年,我省建立了全國首個省級農機調度管理指揮平臺,已經實現了對免耕播種、深松整地等8種農機作業的監測,大大提昇了全省農機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目前,全省已累計安裝深松整地和秸稈還田作業監測終端9.1萬臺。
從『汗水農業』到『智慧農業』,從『靠天吃飯』到『旱澇保收』,越來越多的農業科技成果在龍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截至2022年底,我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9.8%,高於全國7.4個百分點,主推技術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
今年,我省認真落實農業農村部關於主要農作物大面積單產提昇工作部署要求,制定『玉米單產提昇三年工作方案』『大豆單產提昇三年工作方案』,一場關於科技助力的單產提昇行動就此拉開帷幕。
4個全國玉米單產提昇工程示范縣、10個北大荒農墾集團分公司、46個承擔全國大豆(玉米)單產提昇整建制推進縣、56個全國綠色高產高效行動示范縣齊上陣,繪就科技增糧、模式增糧、產業增糧的新農圖:
今秋,肇東市鑫伯利農機專業合作社玉米示范地塊實現『噸糧田』的目標,得益於大壟雙行密植和水肥一體化新型種植模式的應用。
富錦市劍峰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大豆創我省高油大豆單產歷史最高紀錄,畝產668.6斤的背後離不開變量施肥、藥害調節等一系列高相適度技術的加持。
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有限公司的水稻畝產突破1600斤,科技為農業插上翅膀,高質量發展『稻』路越走越寬。
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農業科技,根基在人纔。我省紮實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與農技推廣工作,18.8萬人的高素質農民隊伍覆蓋全省13個市(地)、71個農業縣(市、區),為推動我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提供堅實的人力基礎和保障。
(七)
農穩社稷,器利農桑。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機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不斷創新突破,農業機械化取得長足發展,一臺臺插上信息化『翅膀』的農機裝備成為農民好幫手。
截至2022年底,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7090.8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8%以上,穩居全國首位。全省植保無人機3.1萬臺,航化作業面積4.6億畝次,亦居全國首位。
自主研發的一大批現代化農機裝備已成黑土地上的『明星』:電控氣力式播種機實現了精准精量、變量變速,讓豐收贏在起點;智能除草機器人可單株識別、精密除草,除淨率達98%;自走式鮮食玉米收獲機每小時作業超20畝,可連續作業24小時,打破了國外對這一領域的壟斷。
秋天的黑龍江,更是大型農機的『閱兵場』,世界領先的『鋼牛鐵馬』,以磅礡的氣勢在田間縱橫馳騁,確保豐收的果實顆粒歸倉。
農機,也正在為龍江大農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今年5月31日,國家四部委發布通知,正式選定我省承擔為期5年的建設大型大馬力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先導區任務。我省8行電驅式高速免耕播種機、18行可折疊電驅式高速精量播種機、電驅式玉米播種機、50公斤大載荷無人機、6行鮮食玉米收獲機、胡蘿卜聯合收獲機等6個農機產品被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列為農機裝備補短板重點突破機具成果。
(八)
隨著農村人口大量進城,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成了一道世紀難題。
2021年,黑龍江省在全國率先啟動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整省試點,建設了20個示范縣,29個試點縣和100個示范鄉鎮,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面積突破2000萬畝。
『率先』『全程』兩個關鍵詞,體現了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典型意義,也體現我省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力度。
廣袤的黑土地是規模化經營的先天優勢,為提高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打下了物質基礎,在這一前提下,制度供給顯得尤為重要。
我省的探索從多點推進到全面展開,積累了可以復制粘貼的經驗和做法。
農業合作社遍地開花、鄉村能人的不斷湧現,成為農業生產托管的生力軍。截至2022年底,全省在市場監管部門登記的家庭農場有6.2萬個,農民合作社達到9.1萬個。省級以上示范社達到1114個,省級示范家庭農場發展到2434個。
『生產托管+農村金融+農業保險+糧食銀行』全程托管服務模式在反復打磨中逐漸完善,所有這些『鏈式服務』,都在為小農戶『加上』更多更全面更系統的社會化服務,盡可能『減去』小農戶的規模劣勢,進而推動著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標准化、規模化和集約化。
2023年我省實施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整省推進,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4萬家,全程托管服務面積達到4358萬畝。蘿北縣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2023年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富錦市、北大荒農服集團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重點單位。
(九)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蓄水如蓄糧,修堰如修倉。豐收的背後,離不開水利的支橕。
多年來,黑龍江持續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灌區工程,建設『大動脈』,疏通『毛細血管』,全省分布著大中型灌區332處,灌溉耕地面積達到2809萬畝,為保障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三江平原,是黑龍江水稻主產區。2015年7月,青龍山灌區工程在這裡全面動工興建,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的第一大提水灌溉灌區工程。
從長期依靠地下水灌溉,到建設灌區引入江水灌溉,這一步艱難,但必須跨過去。
2021年,青龍山灌區正式投入使用,輻射稻田面積達284萬畝,每年可節約地下水資源7.4億立方米,有效解決了地下水可持續利用問題,助力糧食提產增收。
近年來,黑龍江先後完成青龍山灌區等14處三江平原新建大中型灌區及1處錦西灌區骨乾工程與田間工程配套、尼爾基7處大中型灌區骨乾工程,這些灌區工程在黑龍江糧食生產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提出,要配套實施河湖連通、大型灌區續建改造工程。
加快灌區建設和現代化改造不僅是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的重要舉措,更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強力支橕。
而這一目標,黑龍江已有超前謀劃——
『十四五』期間,按照全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實施方案,我省已實施龍鳳山灌區、響水灌區等6處大型灌區改造項目,規劃總投資達到12.1億元,規劃改造灌溉面積涉及225萬畝。
隨著黑龍江日趨完善的灌溉水網建設,越來越多的『望天田』,變成了『豐產田』。黑龍江正著力建立設施完善、用水高效、管理科學、保障有力的灌區工程建設和運行管護體系,推進大型灌區現代化進程。
在龍江大地之上,一項項水利工程將江河與田地緊密相聯,讓源頭活水保障歲稔年豐,在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昇行動中正發揮著重要作用。
(十)
黑龍江,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季節變化明顯,乾旱、洪澇、寒潮等氣象災害多發,給農業生產帶來挑戰。
如何從看天吃飯向知天而作轉變?氣象科技服務成為重要保障。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成了種地管地的『指揮棒』,分作物、分災種、分區域的精細化農業氣象災害格點預報,也成為防災減災的『助推器』。
春播,農業高影響天氣評估幫農民搶積溫;夏管,成功預報並『阻擊』冰雹幫農民護糧倉;秋收,機械化作業網格適宜氣象服務指標為確定糧食最佳收獲期提供科學指導,助力農民顆粒歸倉。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下,省氣象部門2022年完成了全省近30年的積溫帶劃分,溫暖、溫和、溫涼、冷涼、寒冷和高寒六類農作物品種積溫帶均出現北移現象,最大為55.5公裡。
2023年,新劃分積溫帶成果被廣泛應用,『今年種植的玉米和大豆均提前播種5天到7天,搶出不少積溫,全年糧食總產量提昇10%以上!』雙鴨山市集賢縣永勝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明坤說。
省氣象部門還建立了全鏈條精細化氣象保障糧食安全智慧服務體系,研發決策諮詢、農作物產前預測分析、產中監測預報預警、產後收割倉儲及黑土地利用保護共5大類49種氣象為農服務產品。『直通式』氣象服務惠及95%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凱歌而行,不以山海為遠;乘勢而上,不以日月為限。站在『二十連豐』的關鍵節點,望向1800億斤的奮斗目標,廣袤的黑土地上,回蕩著總書記的諄諄囑托:『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飯碗裡主要裝中國糧!』
任憑風浪起,有我『壓艙石』。
這是共和國長子的首要擔當,更是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莊嚴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