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方白鸛築巢忙。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枕鶴。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黑龍江日報4月3日訊 春回大地,候鳥北歸。傍晚的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沈醉的夕陽為大地鍍上一層金黃,尚未完全開化的江面映著金光,搖曳的蘆葦隨風飄蕩。天空之上,早歸的東方白鸛正在忙碌著,銜著精心挑選的樹枝飛向自己的『愛巢』……
『據我們近日的監測,已有90對以上東方白鸛成功佔巢。』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宣教科科長朱寶光說。
每年3月至5月,候鳥不遠萬裡遷徙而歸,扮靚龍江大地。我省有『東方白鸛之鄉』『白枕鶴之鄉』『白琵鷺之鄉』……候鳥緣何鍾愛龍江?近日,記者深入走訪多個自然保護區,探尋候鳥與龍江的『不解之緣』。
區位優勢候鳥遷徙『加油站』
3月以來,全省各地紛紛迎來『候鳥春運大隊』。當前,被譽為『中國白枕鶴之鄉』的三環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雖然積雪未消,但首批南遷候鳥已然如約回歸、悄然入駐。
據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已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丹頂鶴、白枕鶴、白頭鶴,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額雁,以及蒼鷺、白鷺等多種鳥類。
『我省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上,是東南亞、南亞地區以及我國南方越冬候鳥春季遷徙的重要遷徙停歇地之一。』省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劉振罡介紹,據監測研究,我省主要有兩條候鳥遷徙路線,一條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及黃河流域越冬的候鳥,沿渤海海岸經遼寧省、吉林省進入我省松嫩平原地區。另一條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及黃河流域越冬的候鳥,沿渤海海岸向北經過圖們江流域進入我省三江平原地區。
『這些候鳥一部分在我省進行遷徙補給後繼續向北飛,但也有大量的鳥兒最終選擇留在這裡繁殖。除了先天的區位優勢外,更得益於我們持續向好的生態環境,為候鳥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食物及良好的棲息地。』劉振罡說。
生態保護擴大候鳥棲息地
清晨的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體形碩大的丹頂鶴列隊從空中劃過,姿態飄逸。除了鶴群外,另有白額雁、豆雁、灰雁等成千上萬只鳥兒在空中盤旋,嘰嘰喳喳地叫醒沈睡的大地。
紮龍濕地管護員徐惠介紹,截至3月下旬,紮龍濕地已監測記錄到鳥類7萬餘只次。
紮龍濕地作為國際重要濕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蘆葦沼澤濕地,也是野生丹頂鶴數量最多的地區。這裡生活著300餘只野生丹頂鶴,佔全球野生丹頂鶴數量的1/10。『世界鶴鄉』的美名享譽國內外。
但少有人知,鶴舞蹁躚、水草肥美的紮龍濕地也曾面臨缺水困境。由於濕地面積大、自然天氣等原因,紮龍濕地的自然補水功能逐漸缺失。為破解濕地缺水困局,自2001年起,紮龍濕地開始實施人工補水工程,至2009年,紮龍濕地從應急補水過渡到長效補水階段。目前,累計補水量已超過30億立方米,紮龍濕地水量充盈,蘆葦產量、魚類資源逐漸恢復,水禽鳥類的種類數量趨於穩定,濕地面積穩定在17萬公頃以上,濕地生態系統得到有力保障。
省林草局濕地管理處處長劉龍海介紹,近年來,我省以自然濕地保護為重點,多舉措、強力推進濕地修復。更是在全省大江大河沿岸、生態區位重要、濕地資源豐富等區域搶救性地建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構建起全國最大的省級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形成了覆蓋全省的濕地保護網絡,濕地生態恢復成效顯著,有效擴大了候鳥等其他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繁衍空間。
群防共治打造候鳥天然樂園
近日,隨著候鳥的回歸,位於大慶市的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也逐漸熱鬧起來。空中有鳥、水中有鴨,市民們聚集在濕地周圍拍照,共享這份城市中的美麗生態畫卷。
保護區工作人員馬爽介紹,自3月中旬以來,保護區已陸續監測到鸕?、骨頂雞、青頭潛鴨、白鷺、大雁、蒼鷺等20餘種10000餘只。為守護好這些候鳥,保護區巡護員采用24小時『三班倒』不間斷巡護,同時利用三套智能監控系統,對保護區進行全覆蓋全天候監控,加大鳥類等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維護良好棲息環境。
劉振罡介紹,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候鳥保護工作,把候鳥保護列入野生動物保護的重點工作。明確了各級林草主管部門主體責任,對本行政區內候鳥遷飛通道、遷飛停歇地和集群活動區域等候鳥主要分布區劃定保護責任區。強化對候鳥及其棲息地的巡護值守,及時發現和制止亂捕濫獵候鳥和破壞候鳥棲息地的違法犯罪活動。鼓勵各地組織志願者開展候鳥護飛行動,鼓勵和引導公眾參與候鳥保護,逐步形成全社會共同保護候鳥的良好氛圍。
『我們還在「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國際愛鳥日」「龍江愛鳥周」等時間節點,開展鳥類等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活動,進一步提昇公眾的自覺保護意識。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黑龍江將迎來更多的鳥群,成為候鳥鍾愛的天然生態樂園。』劉振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