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目施工現場。

修建好的山體護坡。
將廢棄磚廠夷為平地,覆蓋上40多厘米厚的黑土層,變成良田種植水稻;漫山遍野的垃圾已被全部清運處理,嚴重滑坡的山體已經修築了格構護坡;距離地面20多米深的礦山深坑,一汪清潭可見野生魚兒,利用常年10度左右的恆溫將這裡建成天然冷庫……
開工僅一年,佳木斯市大堆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綜合治理項目就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單』,這座城市的『瘡疤』正在煥發美麗容顏。
佳木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於壽宏告訴記者:『這是我省首個社會資本介入,采取「礦山修復+產業導入」模式實施的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將推進佳木斯市資源環境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促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
大堆豐廢棄礦山距離佳木斯市市中心20公裡,距京撫公路(102線)800米,區域面積20.16公頃。
日前,記者來到位於佳木斯市東風區建國鎮的大堆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綜合治理項目區。站在山坡上,熱氣騰騰的施工現場盡收眼底。
佳木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總工程師蔡元軍介紹,礦山修復前,項目區內原礦山采坑邊坡陡峭,岩石裸露,環境惡劣;部分山體已發生數次嚴重滑坡、岩石崩落現象,原山頂日偽時期碉堡已滑落至半山處;岩面頂層有數條侵蝕紋,存在較大的滑坡風險;礦區距附近村落最近處僅有數米距離,給周邊的居民生產生活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
項目於2023年4月開工建設,計劃總投資1.12億元,規劃建設生態修復、農業種植、冷鏈物流和產業用地預留『四大功能區』,其中農業種植區擬將原礦坑復墾為9.28公頃高標准水田。通過生態修復栽植經濟林木1026株,增加林地面積41.39畝。從根本上消除嚴重滑坡、岩石崩落等地質災害隱患,保障周邊村民的生命財產不受損失。能夠美化周邊居民生態景觀環境,增強區域生態屏障功能,改善修復區及周邊生態環境,使生態系統更趨穩定。目前,項目施工已完成主體修復工程施工量50%。廢棄多年的礦山『長出』了新風景。
於壽宏介紹,為推動以市場化為主攻方向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環境治理,佳木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同東風區政府招商引入黑龍江省地礦投資集團,與佳木斯市新時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集團組建合資公司,采取『生態修復+產業導入』模式實施大堆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綜合治理項目。
在現場,黑龍江地礦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荊提賢對產業導入後帶來的預期成果充滿信心:項目修復後,形成生態修復區39畝、漁業養殖區6萬平方米、農業種植區140畝、倉儲物流區佔地7000平方米。經過測算,通過水田指標交易、結餘砂石土料銷售、漁業養殖、林下經濟收益,足以覆蓋施工成本。佳木斯地區1萬平方米以上成規模冷庫數量稀少,結合廢棄土地有效利用以及礦坑『冬暖夏涼』節約能源思維,開展冬儲菜、速凍食品、海鮮等倉儲活動。
修復後的廢棄礦山將變成『聚寶盆』,大堆豐蹚出生態保護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