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夏魚兒歡,小滿魚來全;芒種魚產卵,夏至把河攔;小暑胖頭跳,大暑鯉魚躍……』烏蘇裡江畔,赫哲族漁民捕魚曬網,在迎接夏日的歡歌中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
魚肥水美喜開江,開網捕魚滿載歸。經過一個冬天的沈寂,鯉魚、重脣魚、兔子魚、白魚、鰲花……各色江魚活躍在黑龍江融冰後的大河中,回饋著世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黑龍江省擁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裡江、嫩江等著名江河,境內又有興凱湖、鏡泊湖、五大連池等湖泊。『喊江節』,即在開江季將江水『喊醒』,祈禱百姓安康、風調雨順。

1月9日拍攝的撫遠市東極魚市一角。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開江文化因江而生
順治十八年(1661年)春季的一天,詩人方拱乾攜友人郊游暢飲,並賦詩:『冰聲破屐響,又見塞河春。』這也是關於黑龍江開江『跑冰排』最早的文字描寫。
每年谷雨過後,氣溫驟然上昇,沈睡了整整一個冬季的大小江河,冰層逐漸融化,黑龍江迎來了莊嚴浪漫的儀式——開江。消融的冰塊在江面『奔跑』、順流而下,宣告祖國最北方春天到來的訊息。
『開江了!開江了!開江了!』萬餘名市民相聚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的外灘廣場和棧道上,身著薩滿服飾的赫哲族人組成的祈福隊伍,面朝松花江佳木斯段江面,喊出了對風調雨順的期待和對美好生活的祝願——這個春天,佳木斯舉行了盛大的『喊江節』。
表演者們再現著古老的『開江』祈福儀式。身著薩滿服的祈福隊伍,有韻律地敲著『薩滿鼓』,跳著神秘又熱烈的『溫吉尼』舞蹈;赫哲族獨特藝術伊瑪堪說唱時而悠揚、時而靈動,詮釋著赫哲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4月9日,市民在『喊江節』現場觀看赫哲族開江祈福儀式。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佳木斯市非遺中心副主任林長征告訴記者,開江文化可追溯到1000年前,民間有用開江水淨手,祈禱百姓安康、風調雨順的風俗。
『後來,這種習俗逐漸演變為在開江時將江水「喊醒」,祈福的同時也叫醒江水中的魚兒,告訴它們春天已經到來。』林長征說。
『人們耳熟能詳的《烏蘇裡船歌》,開頭有一段赫哲語,「啊朗赫赫呢哪,啊朗赫赫呢哪……」,就是赫哲族的漁歌。』伊瑪堪藝術非遺傳承人吳彩雲用赫哲語哼唱起那段熟悉的旋律。
吳彩雲告訴記者,祈福儀式結束後,赫哲族群眾會下江捕撈開江後的第一網魚,標志著一年生產生活的開始。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賦予魚類豐厚的文化內涵,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門類。我國作為世界上最早且最廣泛利用魚類的國家之一,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魚』形文字。逐水而居的人們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魚文化,魚作為吉祥多福的意象,在中華民族的漁獵文化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

這是4月9日在『喊江節』現場拍攝的赫哲族開江祈福儀式。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守望太陽的民族』因江而居
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譚傑介紹,赫哲族漁業生產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1972年黑龍江文物考古隊在密山縣大、小興凱湖之間的湖崗上,發掘出了新開流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出土了帶有濃厚漁業生產文化色彩的陶器、石器和骨器。
其中,陶器器型簡單,但紋飾美麗而繁縟。魚鱗紋象征著魚身上的鱗片,網紋象征著迎風展開的漁網,水波紋表現了碧波蕩漾的江、河、湖水。骨器主要有魚鉤、魚叉、魚標、魚卡子等捕魚工具。在墓葬中有一件用鹿角制成的『魚』形裝飾物,在遺址中還出土了一批用於貯藏魚的魚窖。『這些都表明,當時有一支捕魚為主、兼營狩獵的氏族在這裡定居。』譚傑說。
在黑龍江省佳木斯、雙鴨山等地,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世居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流域,是黑龍江漁獵文化的代表。因地處祖國東方,赫哲族被稱為『守望太陽的民族』。
我國著名的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凌純聲的經典之作《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對赫哲族的生活和文化等有詳細描述。這個主要居住在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一帶的少數民族,是中國北方過去唯一以捕魚為主要生產方式和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曾因穿魚皮和使犬,該民族被稱為『魚皮部』和『使犬部』。
他們逐江而居,根據自然的變化調整生產生活節奏,靠江吃江,維持生活的同時注重可持續發展。

『守望太陽的民族』赫哲族逐江而興。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白露鮭魚來,寒露哲羅翻』『立春棒打獐,雨水舀魚忙』等諺語,表明赫哲族人會根據漢族二十四節氣來預測魚類的狀態行為。
每年春季是捕魚的黃金季節,經過一個冬天的沈寂,堅冰融化之後,各種魚躍出水面。赫哲人往往會抓住這一階段撒網捕魚,以供族人全年的吃、穿所需。
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漁業村,每年開江後,赫哲人孫玉民都和鄉親們一起,用赫哲族傳統的方式捕魚。
『魚是赫哲人的生存密碼,開江後是一年裡最忙的時期,也奠定了一年收成的好壞。』孫玉民說,夏季休漁期一般是魚的產卵期,漁民利用這段時間修漁船、補漁網等,或是提前放置大網以備冬捕,此外還要對春季收獲的魚產品進行加工貯藏。
從白露開始的一個月左右是秋季魚汛期,赫哲人主要捕撈大馬哈魚、鱘魚、鰉魚和鯉魚,也包括一些雜魚。
冬至前後,江面進入冰封期,赫哲族也迎來最有特色的冬捕期。烏蘇裡江上寒風凜冽,赫哲族通過鑿『冰眼』、拉大網或用『砍鉤』釣魚等方式捕魚。冬季的冰面冒著熱氣,狗魚、細鱗、哲羅等魚種浮出水面,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天氣裡給族人帶來生機和希望。
20世紀80年代,國家向赫哲人發放新型柴油機,安裝在漁船上。生產工具的改善,極大提高了勞動效率,也讓赫哲人告別了人力劃槳時代。
從70多年前僅存300餘人到如今有5000多人,從漁獵到發展文化旅游等多業並舉,赫哲族這個『守望太陽的民族』,在祖國的東北角繁衍興旺起來。
豐富物產因江聞名
開江季宜食開江魚。
松花江、黑龍江中盛產『三花、五羅、十八子、七十二雜魚』,『三花』為?花、鰲花、吉花,『五羅』即哲羅、法羅、雅羅、銅羅、胡羅,松花江流域內還有施氏鱘、鰉,以及大馬哈魚、烏蘇裡白鮭、細鱗鮭、哲羅鮭、黑龍江茴魚、大白魚、鱖等魚類。
黑龍江的各種江魚是極具地域特色的美食。『全魚宴』就是以黑龍江、松花江中的魚為原材料,依托赫哲族漁獵文化形成的民間特色飲食,在烹飪方式、菜餚定制、就餐環境等方面,高度還原了赫哲族漁獵文化,充分體現了黑龍江地域特色。
『剎生魚』是赫哲族最講究的吃魚方法。選用五六斤重的江鯉魚,洗淨後把兩側整片肉剔下,然後皮朝下把肉斜刀橫切成片,再調過來切成絲從魚皮上切下來,放上醋、辣椒油、鹽等作料,再加土豆絲、黃瓜、豆芽、大頭菜,一道赫哲族美食涼拌剎生魚就做好了。醋的香氣先刺激食客的嗅覺神經,再慢慢咀嚼,魚的甘甜、料的香辣與菜的清香交織在一起,美味爽口。
塔拉哈、魚丸湯、醬燜雜魚、清燉江鯉魚……除了擅長烹制各種鮮魚類美味佳餚,赫哲人還大量地把魚制成魚乾、魚毛、魚籽醬等加工品,保存起來以備食用。這些幾千年延續下來的食魚習俗,已經成為赫哲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遺產,也影響著其他民族的食魚方法。
佳木斯市烏蘇裡江魚館的老板告訴記者,只有在每年四月中下旬開江後的二十幾天內,纔能吃到正宗的『開江魚』,其肉質鮮美,在中國『四大鮮』中佔有一席之地。
開江初始,冰塊、江水上下翻滾,咆哮著、拍擊著,憋屈了四五個月的魚兒都被喚醒了。這些魚由於整個冬天忍飢挨餓,體內脂肪已消失殆盡,其肉質變得非常緊密、不肥不爛,因此異常鮮美。
時至今日,『全魚宴』不僅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成為黑龍江沿江城市春季旅游的靚麗『名片』。
非遺文化因江而興
除了食用魚,赫哲人還『衣其皮,用其骨』。嚴寒地區的生活環境及漁獵生產活動,使赫哲族學會了用魚皮制衣的技藝。
作為赫哲族民族標志的魚皮、魚骨制作技藝,是赫哲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全世界唯一傳承下來的魚皮制作技藝,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守護太陽的民族』歡慶『烏日貢』傳承民族技藝。新華社記者 石楓 攝
在各大文旅推介活動中,非遺赫哲魚皮技藝染色項目傳承人趙同華,帶著她的『改良版』魚皮衣,總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她將紫色絲綢面料和魚皮相結合,既保留了傳統魚皮衣的紋理,又柔軟舒服,適合現代人穿。
趙同華的老師是今年72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傳承人尤文鳳。『做一件魚皮衣,需要大約50條魚,不同的魚皮,紋路是不一樣的,每一件都很獨特。這是赫哲族祖先智慧的結晶,也是漁獵文化的一個集中體現。』尤文鳳說。
從師傅那裡學習了魚皮制作技藝的趙同華,加入自己的創意,經幾次迭代昇級,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尋常百姓家。魚皮高跟鞋、魚皮包、魚皮手鏈……在趙同華開辦的工作室裡,各種時尚的魚皮制品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元素相結合,讓魚皮技藝『活起來』『走出去』。

在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村民在交流赫哲族手工藝品制作技藝(2022年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上個冰雪季,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景區,趙同華設計的各式魚皮制品受到游客喜愛,一款能夠在夜晚發出熒光的魚皮雪花掛件受到熱捧,一度售罄。
『烏蘇裡芒目赫尼那,薩哈林芒目赫尼那……』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伊瑪堪傳習所,伊瑪堪傳承人吳桂鳳身著紅色的傳統服飾,高唱起赫哲族伊瑪堪。這種赫哲族的曲藝說書形式,被學術界稱為赫哲族的英雄史詩,是反映該民族古老歷史、漁獵、愛情生活和風俗信仰的『活化石』與『百科全書』。
吳桂鳳介紹,伊瑪堪的表演形式為一個人說唱結合地進行敘述,大體上以說為主,以唱為輔,沒有樂器伴奏。說一段唱一段,語言合轍押韻,歌曲優美舒展。
『我當年學習伊瑪堪時,天天聽我三爺爺去世前給我留下的一盤伊瑪堪磁帶,有不明白的地方再去向赫哲族的老人請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伊瑪堪傳承人吳寶臣說,如今有了伊瑪堪教學的書籍和音像制品,學起來方便很多。
『現在好多年輕人都來學習我們赫哲族的傳統文化,我也經常在網絡平臺直播,讓更多人了解赫哲族。』吳桂鳳說。
以漁為業因江而新
漁業是人類最早的經濟形態之一。隨著人類對魚類習性的了解和對捕撈技術的掌握,漁文化也相應發展,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期的漁業生產活動使赫哲族與魚結下不解之緣,魚成為赫哲族的衣食之源、精神之托。』譚傑說。

1月11日,在撫遠市東湖,赫哲族群眾展示剛捕上來的魚。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近年來,赫哲族充分發揮豐富漁業資源和魚文化的獨特優勢,打造『冷水魚都』。
撫遠市在祖國陸地最東端,素有『華夏東極』的美譽。撫遠市委書記何大海介紹,撫遠位於黑龍江和烏蘇裡江兩大水系交匯處,擁有宜漁水域40多萬畝,綠色無污染的水域環境為冷水魚類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名副其實的『冷水魚都』。
在撫遠『東極魚市』,各色江魚就地鋪開,叫賣聲此起彼伏。江城魚行的老板李春艷打包著嘎牙子、鯽魚等不同品種的鮮魚,准備發往全國各地。
『銷售季剛剛開始,網絡訂單也有不少,幾乎每天都要忙到半夜。』李春艷邊說邊從魚筐撿出還在活蹦亂跳的鯉魚,『一個月流水能有幾十萬,累是累點,心裡高興。』
撫遠旅游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宋善明說,『東極魚市』有60多家魚店,大部分是本地漁民開的。魚市早期自發形成。近年來,撫遠順勢而為,就地昇級改造建起『東極魚市』。
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是赫哲人的淳朴天性。今天,赫哲人堅持與大自然和諧共處,通過增殖放流和利用優良的生態環境實施人工養殖等方法,有效增加魚類種群數量。
在撫遠市鮭魚放流站,經過五個多月的努力,科研人員人工孵化出40萬尾大馬哈魚苗。為幫助魚苗快一點長大,撫遠市水產局技術員萬元和他的同事們每天都堅守在車間,及時把破卵而出的大馬哈魚苗從孵化箱轉移到暫養池中,並密切關注著水溫和水中氧氣含量。
『大馬哈魚剛剛破卵而出的階段是整個生長期最薄弱環節,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珍貴的大馬哈魚苗死亡。』萬元說,為確保大馬哈魚苗健康成長,他和同事們每天像照看新生兒一樣,一刻也不敢放松。
從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撫遠開展了人工孵化大馬哈魚增殖放流活動。截至2023年,已向黑龍江和烏蘇裡江增殖放流大馬哈魚苗4300萬尾,今年春季還將開展鱘鰉魚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活動。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在魚類種源上的優勢,建設鱘鰉魚現代產業園區,發展和做強「種業」,帶動全域冷水魚產業的發展。』何大海說,要努力打造『東極撫遠,江鮮活魚』招牌,讓撫遠的冷水魚『游』向全國。
依伴著世代流淌的江水和取之於江的魚,赫哲族因江而興,因江而富,因江聞名,也不斷回饋著滋養了祖輩的江水。『守望太陽的民族』唱響了興邊富民的新船歌,傳承千年的漁獵文化正在三江平原上煥發著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