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感受哈工大打造的國之重器,太震撼了!』『沒想到在地面上就可以模擬太空環境開展實驗,希望將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應用於中國空間站。』『這堂實景大思政課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收獲滿滿!』……5月29日,由本碩博學生和青年教師代表組成的哈工大思政實踐團走進被稱為『地面空間站』的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實景大思政課。

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由哈工大聯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歷時18年建設完成,於今年2月27日通過驗收。實踐團先後走進空間綜合環境模擬系統、空間等離子體環境模擬系統、空間磁環境模擬系統等科研現場,通過國家級高層次人纔、青年人纔的精彩講授,在聆聽國之重器打造背後故事的同時,感悟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民族強。我們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把創新的主動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授課教師,馬克思主義學院閆金紅教授以嫦娥六號月球背面采樣切入,帶領師生回顧了我國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發展壯大的歷史,通過生動的事例闡述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並與師生圍繞『如何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展開討論。

為何要建設『地面空間站』?『地面空間站』運行以來創造了哪些國際和國內『首次』?……在空間綜合環境實驗樓監控大廳,國家級高層次人纔、空間環境與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李立毅以『把空間站建在地球上』為題,帶領師生全面了解『地面空間站』建設過程和未來規劃。
粒子加速器如何跑出航天『加速度』?綜合系統如何再現宇宙『瞬息萬變』?空間等離子體環境模擬外太空在地面如何再現?如何建設頂尖『零磁空間』?劉劍利、閆繼宏、聶秋月、潘東華等4位國家高層次人纔、青年人纔結合自身經歷,通過圖片、動畫演示和實地參觀,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相關原理和知識,講述了各系統建設過程中攻堅克難的故事,勉勵不同專業的青年學子利用好相關平臺開展前沿性研究、產出更多創新成果助力強國建設。
在服務強國建設中,哈工大青年如何挺膺擔當?參加此次實景大思政課的3位青年學子代表從不同角度分享了學習感悟、科研經歷和未來規劃。
空間機械臂團隊成員、機電學院博士生李京說,通過這次沈浸式大思政課的學習,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為科研工作者身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畢業後,自己將留校繼續開展壓電機器人研究,為打造新的國之重器、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哈工大人的力量。

創業學生代表、電氣學院博士生周洋說,從事科研工作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作為哈工大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只有將個人發展與國家重大需求緊密結合,纔能在大有可為的時代作出一番大作為。

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成員、航天學院博士生鄒銳表示,參與小衛星研制的過程也是個人全面成長的過程,在不斷地攻堅克難中感悟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激勵著他在未來的科研工作中開拓創新、砥礪前行。

『希望大家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胸懷「國之大者」,以身邊的科學家為榜樣,築牢報國志向,錘煉過硬本領,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青春力量。』實景大思政課最後,閆金紅教授說。
(來源:哈工大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