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伊春
搜 索
嘉蔭縣對俄農業合作交出優異答卷
2024-06-12 07:36:0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6月12日訊 會種地的嘉蔭農民走出國門,在俄羅斯的土地上辛勤勞作、收獲累累碩果,不但拓展了對外農業合作,也加深了中俄兩國人民的友誼。

  近年來,伊春市嘉蔭縣搶抓國家實施『走出去』和黑龍江省對俄經貿戰略昇級有利契機,把對俄農業合作作為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強力推進,通過政策扶植、項目引導、境內外聯動等舉措,該縣對俄農業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效。

  2005年至今,嘉蔭縣累計組織赴俄農民4835人,實現農業合作總產值13.1億元,實現了對俄農業合作創得出、站得穩、展得開的良好局面。

  『嘉蔭來的農民個個都是好樣的。』

  『嘉蔭對俄農業合作始於2004年秋。當年,嘉蔭縣6次赴俄考察論證後,決定大力開展對俄農業合作,2005年1月成立了嘉蔭縣對俄經貿工作辦公室。』從2004年起一直參與這項工作的嘉蔭縣對俄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趙常勝回憶起20年前的往事仍充滿激情與興奮。

  2005年春天,21名中國農民正式過境到俄羅斯,在阿穆爾州的阿爾哈臘區落腳。

  趙常勝回憶:『剛一過境,語言不通、風俗不懂、政策不明、水土不服等困難撲面而來。大家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開始工作。當年,這21名農民開墾了160公頃耕地。』

  等到了農作物收獲時,嘉蔭農民使用壟三栽培技術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阿爾哈臘區的大豆平均一公頃能收獲900斤,而中國農民種的大豆一公頃能收獲3000斤。

  看到中國農民這麼勤勞優秀,當時阿爾哈臘區主管農業的副區長康斯坦丁·伊萬諾維奇非常佩服:『嘉蔭來的農民個個都是好樣的。』

  20年間,赴俄農民成長為農民企業家

  4月的一天,記者在嘉蔭縣見到即將赴俄羅斯進行春耕生產的嘉蔭縣向陽鄉農民張憲波。

  赴俄羅斯種地近20年,張憲波的人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最初耕種幾十公頃土地,到現在他已經成為一個每年耕種4000公頃土地,固定資產達到2700萬元的農民企業家。『一點點積累,一年年擴大。』張憲波說。

  同樣是在俄羅斯種地和經營企業的嘉蔭農民鄒立國今年在哈爾濱注冊成立了自己的商貿公司。『通過自己過貨,比在俄羅斯直接銷售利潤又高不少。』鄒立國說。

  為便於管理,嘉蔭縣將赴俄農民分成多個作業組,現在一個普通作業組年耕種土地就能達到1000公頃。

  正常年景,嘉蔭縣赴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萬元左右,赴俄農業開發拉動全縣農村人均收入增加10個百分點,已經成為嘉蔭縣農民增收的重要項目之一。

  中俄友誼在密切交往中逐漸加深

  在趙常勝辦公室的案頭,厚厚一本《赴俄農業合作開發培訓教材》涵蓋了政策、法律、風俗、行前須知等豐富內容。為做好出國培訓,嘉蔭縣外事、公安等部門輪流為農民講課。

  每年春天,嘉蔭農民就幫助當地村民翻耙菜園子、種菜。受到感染的俄羅斯村民也給他們送來雞蛋、牛肉等食物。冬天,中國農民回國後,他們就幫助照看房子,密切的互動讓兩國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嘉蔭縣在俄羅斯農業生產企業,多次受到俄羅斯電視臺和有關州、區電視臺的表彰和報道。俄羅斯猶太自治州比羅比詹市農業現場會曾在位於瓦列裡農場的嘉蔭縣農民蔬菜生產點召開。嘉蔭縣在俄羅斯注冊的奧嘉公司曾被評為俄羅斯全國農業先進企業,還曾被阿穆爾州報用近兩個版的篇幅給予報道。俄羅斯的州移民局、警察局等相關部門,每年都會召開聽證會,了解境外企業的情況,聽取當地百姓的評價,對嘉蔭企業的反響每次都特別好。

  對俄農業合作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發展

  對俄農業合作開展以來,嘉蔭縣先後在俄羅斯注冊了烏爾米、嘉興實業、奧嘉等3家公司。依托3家境外公司,嘉蔭縣采取統一租賃土地,統一辦理涉外經營手續、統一購置生產資料、統一組織物資通過、統一計算貿易往來資金等『五統一』模式,積極為赴俄農民提供全方位服務。

  2023年,伊春市委常委、嘉蔭縣委書記陳旭先後兩次到俄羅斯實地調研,提出農民能否利用剩餘時間向其他領域發展。按照這樣的思路,農民孫宏作業組在阿爾哈臘區購買了一個俄羅斯的百貨商店,改造成中國餐廳,年收入34萬~40萬元,之後,這個組又成立了國際貨運車隊,除了送自己的糧食還給俄羅斯人運糧,在比羅比詹也成立了一個中國餐廳和一個汽車修理廠。

  『按照嘉蔭縣委要求,接下來我們要穩定赴俄農業開發耕種土地面積,調整種植結構,促使嘉蔭縣赴俄農業開發以種植大豆為基礎向輪作玉米、糧菜兼種、種養結合方向發展,嘉蔭縣對俄農業服務中心還將積極探索拓寬對俄經貿合作領域和深度,搞好農業綜合開發,努力增加赴俄人員收入,助力鄉村振興發展。』趙常勝表示。

責任編輯:宋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