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龍小安講安全 | 這類『社交神器』暗藏風險,很多孩子都在用
2024-06-15 15:45:3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碰一碰加好友,可聊天可拍照,甚至還能PK相貌……市面上動輒一兩千元的兒童智能電話手表,隨著其內置App越來越豐富,已經逐漸成為了『10後社交神器』。

  不過,有家長表示,這類兒童智能手表過度娛樂化的功能讓他們喜懮參半。深圳的消費者蘇先生原本計劃為6歲的兒子購買一款價值2000元的兒童電話手表,卻發現手表竟內置了『PK相貌』的App,『用算法來給人的相貌下定義,根本沒有考慮過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同時,還有多位家長向記者投訴稱,電話手表的游戲App存在誘導消費的現象,經常在不知情時被扣款。『如今智能手表的功能越來越多,那麼就不能僅僅將其視作一塊「手表」來管理,而繞過相關的網絡監管。』近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記者,終端的名稱和外在表現形式並不重要,更重要的其內容與功能,如果智能電話手表既能網上支付又能玩游戲等,便應該將其視作類似手機這樣的網絡終端來管理。功能過度娛樂化引家長擔懮如今,兒童智能電話手表的功能越來越多,App種類五花八門,這讓許多家長擔心,其過度娛樂化的功能會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蘇先生家住深圳,去年9月,他帶著6歲的兒子去小天纔專櫃購買兒童智能電話手表,『當時看中了一款價格近2000元的手表,但我發現展示的手表竟然內置了「與朋友合影PK相貌」的App』。蘇先生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完全沒有意義的功能,用算法來給人的相貌下定義,鼓吹孩子之間進行攀比,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可能被灌輸了荒誕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有些電話手表的功能過度娛樂化,甚至沒有考慮過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記者從小天纔電話手表App應用中心看到,端內App管理有年齡劃分,設置年齡越大,App種類越多,設置年齡滿12歲的應用中心有多達20款App,涵蓋故事、音樂、學習等種類。

  華為兒童手表內置應用除了基礎功能的App以外,還有全民K歌等音樂App,以及各種帶有娛樂元素的App,如保衛農場、只只學園、兜兜龍同步學、夢想莊園、悟空學院等。華為線下門店的工作人員向記者直言道:『這些都是游戲。』

  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智能電話手表內置游戲可能會設計得很隱蔽。蘇先生向記者介紹,他的孩子在使用電話手表時發現,通過部分App的二級或三級菜單能進入另一個游戲的應用,『類似於進入微信之後打開小程序這樣的邏輯。如果小孩沒有告訴家長,家長幾乎不會知道』。

  記者在走訪線下門店時獲悉,大部分家長均表示,電話手表最重要的功能是定位和通話,雖然有的品牌可以通過應用管理設置禁止小孩下載和使用娛樂App,但其內容的過度娛樂化還是讓他們十分擔懮。

  江蘇省消保委曾針對兒童智能手表消費開展調查,功能復雜分散兒童注意力是家長對兒童智能手表的主要擔懮,佔比達41.95%;28.48%的消費者擔心手表內容復雜影響孩子的心智健康。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石佳友向記者表示,近年來兒童智能電話手表的社交娛樂功能逐漸成為『賣點』,部分廠商不斷拓展相關功能邊界,試圖將兒童智能手表變成微型手機,實際上偏離了產品的初心。

  多款應用被指誘導消費

  記者從江蘇省消保委了解到,多名家長曾在網絡平臺投訴反映,在兒童智能手表綁定的家長端並未開啟免密支付和支付確認的前提下,小孩在手表端購買游戲服務,就能直接從家長端扣款;部分游戲軟件重復扣款、多次扣款等,孩子在使用時極易被廣告推送或游戲內容吸引,甚至進行大額充值消費。

  不少家長認為,兒童智能電話手表內的App存在誘導消費的嫌疑。在第三方投訴平臺上,記者發現多條關於小天纔電話手表內置App誘導充值消費、未經家長同意『自動』扣款的投訴,其中涉及只只學園、夢想莊園、兜兜龍同步學等App。蘇先生向記者反映稱,小天纔電話手表內有很多地方需要付費充值,除了游戲還有聽書App等,比如孩子聽故事可以先試聽一兩集,後面的部分就要付費購買。『像是喜馬拉雅App,即使你在手機端已經買過會員了,在手表端還得再單獨充值會員,兩者是不通用的。』

  對此,小天纔電話手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上述只只學園、夢想莊園、兜兜龍同步學三款APP均已下架。該負責人介紹稱,小天纔對端內應用程序有著嚴格的管控措施,內置App主要都集中在生活工具類、故事類,游戲類App是不允許入駐的;在技術接入上,端內所有第三方App都不允許向支付平臺申請免密支付以及連續包月的接口需求。

  事實上,除了小天纔,其他品牌的兒童智能電話手表同樣面臨誘導未成年人充值的質疑和投訴。

  此前,有消費者稱,360兒童智能電話手表裡的『兜兜龍同步學』『腦力大師』兩款App,未經家長同意且無需輸入密碼即『自動』扣款199元、99元。對此,兜兜龍官微、腦力大師及360兒童電話手表方面均向記者表示,『不存在未掃碼情況下就自動扣費的情況』。360兒童智能電話手表客服人員告訴記者,如確有客戶反饋『自動』扣款的情況,需進一步核實是否存在這類特殊情形,再協助客戶聯系第三方軟件處理退款事宜。

  近日,記者實地走訪了華為兒童手表線下門店,並體驗試用了其中的『悟空學院』、『兜兜龍同步學』等內置應用發現,這些通關游戲大多是數學計算題、知識問答等,積累的『金幣』等獎勵,可以用來購買裝備、提昇段位等,還有『開通會員享受特權』的提醒,會員權益包括知識點測試、專屬科普故事、多學科資源等。點擊『立即開通』之後便出現一個二維碼,需使用手機微信掃描之後關聯登錄再進行充值。

  此外,還有多名網友投訴稱,小米旗下的米兔兒童電話手表內App存在誘導兒童消費的情況,所涉扣費金額從幾十元到數千元不等。其中有人表示,App只需要掃二維碼就直接扣費,導致幾天時間裡被扣款5970元。

  對此,小米游戲中心客服向記者表示,平臺只能協助處理收款方為小米游戲和北京瓦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未成年人充值退款服務,其他平臺的需要聯系相對應的收款方進行退款。記者查詢獲悉,北京瓦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小米互娛的關聯公司,成立於2009年6月,主要從事互聯網文化活動、電影發行、應用軟件服務等。

  低價手表定位誤差較大

  據了解,如今市面上還有很多不知名的百元內電話手表,且銷量可觀。

  近日,記者從電商平臺上購買了一款銷量超10萬的學生電話手表,實付價格為25元,商品宣稱具備雙向通話、定位監控、攝影拍照、防水等多重功能。

  記者實測發現,該款電話手表免費附送電話卡,掃描二維碼之後會進入一個話費充值頁面,有99元和139元的充值套餐可選,含每月100分鍾通話和專用流量。客服人員解釋稱,贈送的卡要按照說明激活並繳費纔能正常使用,一旦激活則不可退款。如果不想激活自帶套餐,也可以使用自己的移動電話卡。

  隨後,記者按操作提示拆開了手表後蓋發現,這款宣稱可以防水的電話手表,電池僅是被隨意包裝一下就直接暴露在後蓋下方,拿起電池之後可以看到SIM卡槽。實測中,記者發現該款電話手表定位誤差較大,明明手表和手機同處一處,但手機App卻顯示,手表的定位在1.3公裡外。

  一直以來,有關兒童智能電話手表的信息安全問題備受社會廣泛關注,而這個問題在低配電話手表裡更為常見。

  去年3月15日,央視315晚會曝光低配兒童智能手表,無需用戶授權就可以拿走定位、通訊錄、麥克風、攝像頭等多種敏感權限,輕松獲取小孩的隱私信息,成為行走的『偷窺器』。

  隨後,有消費者在網上反映稱,自己網購了央視曝光的同款手表,要求店鋪退款遭到拒絕。近日,記者發現,這家名字為『**痛改前非的小店』已經關閉。

  江蘇省消保委調查發現,17.11%的消費者表示遇到過兒童智能手表泄露個人信息的情況。

  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院工程師曾對兒童智能手表中的信息安全項目進行演示,測試發現,在手表中錄入人臉信息後,再用手機拍攝錄入的人臉照片,僅憑照片也能解鎖手表。

  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劉麗敏告訴記者,產品是否存在上述問題取決於廠商采用的技術。如今,獲取個人照片並不困難,設備用照片即可解鎖,既有設備被盜用,又有儲存信息泄露的安全隱患。

  『兒童智能設備的風險被有心人利用,便會造成較大的危害。』劉麗敏舉例道,一些聯網兒童智能設備,存在個人數據信息被泄露的風險,包括生物特征信息、位置信息等。更為可怕的是信息泄露後的延伸問題,她解釋,通過對兒童智能設備中儲存的個人數據信息,例如位置信息、聊天記錄等進行行為分析,外人很可能掌握孩子的行蹤,存在安全風險。

  『不能僅視作「手表」來管理』

  為加強對兒童智能手表的管理,記者了解到,2022年7月,中央網信辦等部門聯合舉行『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專項行動除了嚴格管控侵犯未成年人個人隱私問題外,還強化對專門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手表、智能音箱、平板電腦、早教故事機等智能設備信息內容管理,深入排查語音、視頻、文字、圖片、游戲等場景,全面清理違法不良信息。

  同年11月,國家標准GB/T41411-2022《兒童手表》(以下簡稱『標准』)正式實施,針對兒童手表的非法竊聽、個人信息的泄露、系統的版本過低、強制索要權限、非法訪問控制等問題,做出相關規定。如,應支持兒童智能手表操作系統的更新昇級;應對用戶身份進行標識和鑒別,且身份標識應具有唯一性,不應存在重復用戶身份標識;應提供登錄失敗處理和超時安全處理等功能……

  『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智能手表的功能越來越多,那麼就不能僅僅將其視作一塊「手表」來管理,而繞過相關的網絡監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記者,終端的名稱和外在表現形式不重要,更重要的其內容與功能,如果它既能網上支付、又能玩游戲等,便應該將其視作類似手機這樣的網絡終端來管理。

  各方主體有何義務?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石佳友指出,兒童智能手表廠家和提供預裝App的程序開發商,均應當承擔起責任。按照《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規定,兩個主體都負有對未成年人提供安全保障的義務,『比如發現不合規的行為,要第一時間進行核實,並采取相應的措施,如要求整改、下架等』。

  他介紹,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智能終端產品的制造者、銷售者應當在產品上安裝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軟件,或者以顯著方式告知用戶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軟件的安裝渠道和方法。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談及未成年人游戲充值等消費問題時,石佳友表示,根據民法典,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消費行為不具有法律效力;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從事一些和其年齡、智力狀況相適應的行為或者純獲利益的行為,其他的消費行為則需要經過監護人的同意。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