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9日訊(孫春雷 記者 許諾 劉星馳)6月19日,由東北網承辦的2024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龍江采風活動走進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一起感受這所高校散發的北大荒精神特質,探尋其在服務支橕高質量發展上所展現的擔當與作為。

今年全國兩會,『新質生產力』成為備受關注的熱詞之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為適應現代農業實際發展需求,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今年新增智慧農業、動植物檢疫兩個專業。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智慧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發展方向,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橕,是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拓展。因此,學校立足現代農業和信息技術發展需求,服務國家和區域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戰略,培養能將現代信息技術和農業技術、生物技術、植保技術有機融合,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人文素養、『三農』情懷、社會責任感和全球視野,以智慧農業和現代化大農業為主要從業背景,能勝任現代農業及相關領域的教學科研、產業發展、技術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農業技術人纔,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橕。
在八一農大生物中心實驗室,馬鈴薯研究所所長金光輝副研究員興奮地向采訪團展示:『雜交、自交後,土豆的瓤從黃色變成了紅色、紫色。這些漸變顏色連在一起形成了七彩土豆。』『紅粉佳人』是他研究了7年的高端菜薯。如今,北大荒集團黑龍江省克山農場有限公司准備將『紅粉佳人』的試管苗栽到地裡,收獲原原種。內蒙古呼倫貝爾、赤峰、烏蘭察布等地已開始示范種植『紅粉佳人』。黑龍江省綏化、雙鴨山等地農戶則主動求苗,想大面積種植。

『紅粉佳人』為何如此受歡迎?它一襲粉紅外衣,外形秀氣,口感面糯,香味十足,淀粉含量極高。普通馬鈴薯淀粉含量在8%—13%,而『紅粉佳人』淀粉含量在20%以上。因淀粉含量高,『紅粉佳人』成了淀粉薯的優選。『通過不斷自交,「紅粉佳人」的淀粉含量可以達到23%—24%。』金光輝說。


金光輝表示,他正在研發可以直接做成土豆泥的品種,提高『紅粉佳人』的附加值。2023年,『「紅粉佳人」品種成果』被列為『黑龍江省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遴選項目。目前,金光輝團隊培育的『紅粉佳人』後代體系已有20多個品種,為我國馬鈴薯育種體系提供了優質育苗資源。

張明聰副教授在農業農村部東北平原農業綠色低碳重點實驗室正在現場做實驗。『鹽鹼地土壤質地粘重,水分入滲慢,極易造成地表澇害發生,造成作物減產,通過鹽鹼土壤改良劑使用,可以顯著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孔隙度,加大水分入滲率,可加入鹽分淋洗,降低表層鹽鹼含量,改善耕層土壤質量。』張明聰團隊依托八一農大農學院、國家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黑龍江省鹽鹼地改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松嫩平原鹽漬土綜合治理。

團隊在吉林省大安市兩家子鎮鹽鹼水稻示范田、齊齊哈爾紅旗種馬場鹽鹼水稻示范田、大慶采油六廠鹽鹼荒地等地開展相關試驗研究,取得顯著成效,受到當地認可,為我國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橕。『鹽鹼地改良』技術先後在白城兩家子鎮、洮河鎮、齊齊哈爾紅旗種馬場、安達臥裡屯鄉、大慶春雷農場等40餘地進行推廣示范,有效提高種植戶收益,助力鄉村振興。


此次一行,采訪團見到了剛剛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張玉先教授。張玉先教授作為農業農村部大豆專家指導組成員、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黑龍江省『頭雁』團隊成員,幾十年如一日堅守科技創新、教書育人一線,心系農業生產,著力提高東北大豆栽培技術水平,為提高大豆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保證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發展做出了貢獻。他敢為人先,突破常規,創造出了大豆栽培種植新的生產方式和成果。團隊研發的『大豆寬臺大壟勻密高產栽培技術』累計推廣面積1億多畝。他深入農場和農村為廣大種植戶講授大豆栽培技術,為種植戶累計增收40億元以上,並創造了畝產達336.2公斤的東北三省大豆單產記錄,是廣大種植戶心中吃苦在先、不計回報的『技術靠山、豐收保障』。
在八一農大工程學院實驗室,衣淑娟教授正在演示水稻硬盤全自動擺盤機。這個擺盤機是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工程學院水稻棚內生產機械科技創新團隊與建三江鑫聚豐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新產品,其作業幅寬3米,橫向擺放5個秧盤,連續性作業最大工作效率可達600至700盤/小時。


該擺盤機解決了寒地水稻育秧大棚內人工擺盤成本高、質量不均衡、精度差、效率低等問題,實現了水稻標准育秧棚內連續自動化的擺盤作業,大大提高了擺盤工作效率。另外還有水稻硬盤全自動起盤機,該起盤機在水稻育秧大棚內工作時,可同時進行五行秧苗的起盤作業,符合標准育秧大棚內的秧盤排列方式,既能實現大幅寬、高效率、全自動的工作模式,又能實現棚內秧苗與苗床分離、秧盤裝筐過程的機械化,解決了人工勞動強度大、作業效率低、用工成本高等問題,同時保證了作業之後苗床的平整性,減少後續棚室管理的工作量。相比之下,較其他水稻種植戶至少提前5天完成插秧生產環節。

在工程學院農業農村部大豆機械化生產重點實驗室,工作人員現場演示了現代農業智能化管理與精准作業管理平臺。張偉教授團隊依托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圍繞大豆生產智能管理與精准作業服務平臺構建、大豆功效植保技術及裝備研究、基於多元信息融合大豆冠層模型建立及表型信息檢測方法研究、大豆植株多源數據采集系統的優化及裝置昇級與應用4個PI方向,通過農業科學和信息科學等基礎理論的交叉探討,融合農機、農藝、信息技術,進行農場實際生產過程中相關技術研究與裝置研發,著力攻克農場實際生產『卡脖子』技術。


目前,團隊通過無人機、信息采集車等高科技手段,結合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大豆播種、出苗等關鍵時期,對土壤、氣象以及大豆生長圖像等信息進行采集並綜合分析,開展播期、苗情、倒伏、成熟度等智能分析應用,研發大豆多區域綜合監測平臺、尖山農場智慧農業平臺和自走式田間作物表型信息采集平臺,實現智慧農業由展示型向實用型轉變,為農場生產者在現代農業實際生產過程中合理播種、精准施肥、施藥和收獲等作業提供管理決策,助推優質大豆產業健康發展。目前,團隊正與北大荒集團寶泉嶺分公司合作開展此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