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2日訊 自踏入應急救援這行兒,他就像陀螺一樣不停地旋轉,特別是每年進入汛期後瞬間切換到高速旋轉模式。一些景區景點、重大活動現場,都有他的身影;進入汛期,哈爾濱不論哪兒出現汛情,他從未缺席。他就是哈爾濱市應急管理局指揮中心副指揮長趙鴻亮。
應急救援他場場不落,可面對采訪他卻多次爽約。6月28日晚,記者見到趙鴻亮時,他剛從防汛一線返哈,滿眼疲憊,聲音喑啞。在哈爾濱市停一腳後他還要去外地出差。
趙鴻亮當下的狀態,正應了他說過的一句話:『應急救援,生一半死一半,火一半水一半,熱一半冷一半,飯吃了一半,澡洗了一半,覺睡了一半,夢做了一半。對於應急人這些已是常態,但當災害發生的時候,應急鐵軍依然會衝在第一線。』
追『峰』破浪衝在前
6月26日21時,剛結束當日《遇見·哈爾濱》江上沈浸式演藝安保值守工作,趙鴻亮習慣性地掏出手機翻看『哈爾濱水文雨情預報預警群』,一豎列的紅色標識讓他心裡一顫,暗叫不妙。趙鴻亮第一反應便是回家取兩件衣服,去現場看看。驅車回家路上,手機響起,『鴻亮,跟我下去看看汛情。』電話一端正是哈爾濱市防指副總指揮、市應急局局長司炳春。掛了電話,趙鴻亮開始調集救援力量。
『我們要搶在洪峰前面,救援力量要前置。萬一出現險情,現調人就來不及了。』趙鴻亮帶著哈爾濱森林消防支隊、哈爾濱消防支隊及社會救援力量,直奔存在險情的一處中小河流源頭。
午夜,趙鴻亮等人到達指定地點後,一頭紮入一線指揮部,了解汛情。天蒙蒙亮時,趙鴻亮來到堤壩前,查看堤壩情況。水文信息,一小時一更新,趙鴻亮他們要根據水文、地質災害、雨情等信息,結合現場實際情況,作出分析研判,指導當地政府開展防汛工作。
『怕潰堤,屬地政府早早疏散了群眾。』趙鴻亮非常認同屬地政府未雨綢繆的舉措。
『鴻亮,我怎麼感覺下游壓力更大呀。』司炳春對趙鴻亮念叨著。一夜未合眼的二人,默契地上了車朝下游飛馳而去。
27日15時許,繞著下游大壩巡視回到下游防汛指揮部的趙鴻亮等人,已有些體力不支。他們顧不上吃口飯,便討論起防汛應對措施。
28日晚,趙鴻亮抵達哈爾濱的第一件事就是兌現與記者的采訪約定。『別離我太近,我都「餿」了。』趙鴻亮的開場語,讓記者心生敬畏,這是新時代應急鐵軍的真實寫照。
心之所向甘之如飴
軍人的職責和使命是保衛國家安全,無論軍裝是否在身,那份責任和使命已深深刻在骨子裡。
1990年,19歲的趙鴻亮懷著報效祖國的志向,參軍入伍。在零下40多攝氏度的駐地,他用腳步丈量祖國的邊境線。由於表現突出,1991年,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8年,趙鴻亮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地稅部門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時,趙鴻亮看著電視裡的現場畫面,心如刀絞,『災難帶來的傷害損失太大,我必須做點什麼。』此後,趙鴻亮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參加各類志願救援活動。
單木難成林。2010年,趙鴻亮和經常做志願服務的二十餘名伙伴成立了黑龍江藍天救援隊,隊員涵蓋醫護人員、企業從業者、個體經營者、戶外旅游愛好者等,目前已發展到400餘人。『我想用微薄的力量繼續為國家、群眾多做點事。』趙鴻亮從事救援的初衷始終如一。
國內一些重大應急救援現場,總能看到趙鴻亮的身影。他逆行而上的身影給哈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臧建國留下深刻印象:『這就是我們需要的應急救援人纔,冷靜、專業。』
『我要上一線,有救援任務優先派給我。』這是2021年,趙鴻亮在50歲的年紀調入應急隊伍時提出的唯一要求。轉入哈爾濱市應急局,趙鴻亮在工作中發現一個問題:突發事件發生後,有的救援力量找不到組織,有的盲目開展工作。為了破解這一問題,他腦海中跳出一個想法:組建社會救援力量應急工作群,讓社會力量成為政府救援的輔助力量。
『社會救援力量良莠不齊,不僅需要我們一一去甄別,還要協調未注冊的救援組織去民政部門注冊。』趙鴻亮說,這個工作看起來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經過層層篩查,他最終促成哈爾濱市14支社會救援力量中的8支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並協調為6支社會救援力量授牌。
危難時刻扛重任
『作為應急人,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面對記者的提問,趙鴻亮言簡意賅:勇敢。『很多救援現場都和群眾生死掛鉤,我們也是把腦袋別在了褲腰帶上。』多年的救援工作,讓趙鴻亮見證了太多的重聚與告別,這些場景在他心底留下深深的烙印。最近的一次生死考驗發生在2023年8月。
2023年8月4日凌晨,結束在尚志市搜救任務的趙鴻亮剛想休息會兒,就被急促的電話鈴聲叫醒。『五常沙河子鎮因洪水導致信號中斷,大批群眾被水圍困,立即前往救援。』撂下電話,趙鴻亮帶領消防、森防和社會救援力量向險而行。
從指揮部到沙河子鎮的路大約75公裡,多半路面漫水,主乾路水深一米左右。4日19時30分許,前方探路車輛無法確定水下路基是否被衝毀,前行風險增大。進退兩難間,哈市防指副總指揮、應急局局長司炳春看向趙鴻亮問:『行不行?』趙鴻亮堅定地回答:『行!』二話沒說,兩人穿上專業救生衣,帶上一名救援隊員,登上吉普車行駛到最前面,為整個救援隊伍探路。
趙鴻亮回憶說:『水深流急,水面霧氣騰騰,根本看不清路,只能通過觀察兩側樹木確定前進方向,一旦水流發生變化就要馬上采取應對措施,否則被衝下路基很有可能車毀人亡。』
歷時25個小時的晝夜營救,沙河子鎮4000餘名受困群眾全部安全轉移。
『亮哥,你不怕嗎?』事後同事詢問。趙鴻亮說:『害怕。前面有4000多人呢,他們更害怕,只有我們到了,他們纔感到安全。』
趙鴻亮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利用業餘時間外出學習,並把新經驗及時分享給同事、應急救援人員,還為多所院校、社區無償授課,教大家如何自救。
『接下來我想把村屯、社區的應急救援工作搞起來,讓應急救援無死角。』趙鴻亮眼神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