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蒙古族樂器,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都是馬頭琴,其實在蒙古族樂器中流傳最廣的還有蒙古族四胡。59歲的包傑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四胡音樂代表性傳承人。
1965年3月,包傑出生於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江灣鄉永豐村,其家庭為蒙古族四胡世家,從他曾祖父開始,四代人均為四胡藝人。
爺爺、父親都是當地蒙古族四胡演奏的名角兒,這讓當時還是娃娃的小包傑艷羡不已。他經常趁著父親在生產隊上班兒的時候,和小伙伴們偷偷地拿出四胡拉來拉去,有些天賦的他很快就愛上了四胡演奏。
7歲起,包傑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習蒙古族四胡技藝。1977年至1980年期間,他的四胡演奏水平有了較大程度提高。高中時期,包傑利用課餘時間練習四胡技藝,並練習馬頭琴、二胡、板胡等樂器,從中借鑒了許多有用的東西,如馬頭琴的泛音、和音,二胡、板胡的弓法、指法等,極大地豐富了四胡的演奏技法。
回鄉務農後,包傑常在農閑時拜訪草原上的民間蒙古族四胡老藝人,不斷學習和搜集流傳下來的四胡曲目。通過自身的努力,在掌握傳統演奏技藝的同時又不斷吸收現代演奏技巧,包傑形成了獨特的四胡演奏風格。他的演奏曲目主要以烏力格爾和蒙古族民歌為主,演奏風格自然、朴實、感情飽滿。
對藝術的癡迷,讓他和蒙古族四胡演奏結下不解之緣。2007年初,包傑在自家院裡創辦了文化大院,以四胡演奏表演為主線,組織村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並被大慶市委宣傳部、大慶市文化局授予『大慶新農村文化建設十佳文化大院』。2008年,包傑被省文化廳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四胡音樂代表性傳承人。
包傑說:『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四胡音樂傳承人,我有傳承和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成立文化大院就是想弘揚蒙古族四胡音樂,讓它代代相傳。』
常年的勤學苦練、深鑽細研,讓包傑的演奏水平大大提昇,聲望名播遠近。2012年,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文化廣電體育局找到了包傑,邀請他參與對瀕危蒙古族四胡音樂曲目的記錄式保護工作。在此期間,他搜集和整理出了百餘首四胡曲目,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因為對四胡的熱愛與追求,他先後參加了大慶市『五一七天樂』演出活動、黑龍江省2014年農民文化節演出活動,並榮獲了2014年黑龍江省群眾文化建設『十百千工程』百名『優秀民族民間』文藝帶頭人(黑龍江基層優秀文化人纔)、2017年黑龍江省『陽光工程』文化志願者、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四胡音樂』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榮譽,2023年他又通過了黑龍江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承評估。
包傑說:『現在,蒙古族四胡音樂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機遇,一想到今後能做那麼多的事兒,這常常令我興奮不已。』
紮根民間藝術土壤,綻開民族器樂之花。如今,包傑還致力於四胡音樂教學,經常深入學校為孩子們講授四胡的演奏技巧、樂理知識。憑著對民族音樂事業的無限熱愛,包傑在四胡音樂創作、樂器改革以及教育傳承等方面續寫著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