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一戎在水稻田裡。資料片
編者按
行程萬裡,不忘來路。
為時代放歌,為歷史畫像。廣袤的黑土地,神奇的北大荒,鮮活的人物,難忘的故事,不朽的精神,強大的力量。
『啊北大荒我的北大荒,我把一切都獻給了你……即使明朝啊我逝去,也要長眠在你的懷抱裡。』
77年的開發建設,篳路藍縷,成也艱辛。水稻專家一生專注一件事,三代墾荒人把根深紮在這裡,開拓者們用熱血青春,鑄就了北大荒的輝煌。
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即日起,本報編輯部通過沈浸式體驗、行進式采訪,以全媒體報道呈現《龍江故事·北大荒記憶》,深度回溯北大荒的歷史變遷。
為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不懈奮斗的北大荒故事,仍在繼續……
徐一戎是誰?
他被稻農奉為『稻神』、被稻界譽為『寒地水稻之父』,他是『中國寒地水稻研究奠基人』。
他突破水稻種植高寒禁區,讓水土不服的水稻在北大荒釋放巨大能量,從小品種長成主栽作物,直至長滿半個北大荒,為中國飯碗『添一把新米』。
出生於1924年的徐一戎,先後畢業於奉天國立農業大學和東北大學農學院,28歲投身北大荒開發建設,45歲被打成右派,1972年平反後重返水稻育種和栽培一線,48歲的他迎來了科研事業的春天。
2014年5月13日,當新苗再一次染綠北大荒萬頃稻田時,徐一戎安詳地閉上了眼睛,走完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90載人生之路。
2024年6月26日,以徐一戎命名的寒地稻作文化基地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場建成並對外開放。在稻田旁,坐落著一組大型的群雕,徐一戎在稻農的簇擁下向我們走來……
一尊挺立的雕像,一座精神的豐碑。離開北大荒10年的徐一戎,以這樣獨特而永恆的方式重回北大荒。
水稻直播,他創造了『雙千』奇跡
歷史上,由於地處高寒地區,低溫冷害嚴重制約了北大荒墾區水稻發展,畝產不足100公斤。
1952年,徐一戎加入北大荒開荒踏查勘測小組,成為北大荒開發建設的先行者。之後,他被組織安排到合江實驗農場,在農業技師崗位上默默耕耘。1969年被打成右派,他帶著無限的眷戀離開了北大荒,回到老家遼寧農村。
1972年,徐一戎重返北大荒,繼續在合江實驗農場從事水稻育種和栽培技術工作,他珍惜機會,加緊研究寒地水稻品種、栽培模式。1984年以前,北大荒水稻種植采用的都是直播方式,產量不穩定。徐一戎下決心打破直播水稻低產困局,實現優質高產,『讓國人都吃上大米,給糧倉添一把新糧』。
經過長達4年的播期試驗,徐一戎得出北大荒水稻直播最佳播期為5月15日至20日,並總結出『播量准、播行直、行距勻、頭播滿、邊播全』的直播方法,保證了直播質量;他推行『三淺、兩深、一曬』的灌溉法,顛覆了寒地水稻長期保持一定水層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秧苗壯秧率。
從品種選擇到密度、播期、除草、施肥,再到水層管理等單項試驗、綜合試驗,徐一戎攻克了一個個難關,總結出一套水稻直播簡單易學好用的實操技術和方法。
辛苦付出終獲回報。1977年,北大荒寒地水稻生產衝破各種不利條件束縛,實現小面積畝產400公斤,這在業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當年,徐一戎承擔了農業部『寒地直播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課題,經過3年努力,1980年,北大荒寒地水稻小面積畝產突破510公斤,刷新了單產全省最高紀錄。
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已經55歲的徐一戎被調入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任研究員。
高寒地區頻發的低溫冷害,給北大荒水稻生產造成嚴重危害。
有資料顯示,1972年,北大荒墾區20萬畝水稻遭受嚴重冷害,平均畝產只有56公斤;1981年,一場早霜將上一年畝產510公斤直接打到150公斤。
低溫冷害嚴重挫傷了稻農積極性,第二年,北大荒水稻種植面積從43萬畝一下子降到18萬畝。
1982年,農業部下達了『寒地直播水稻計劃栽培防御冷害技術的研究』課題,徐一戎擔綱重任,經過兩年努力,他一舉攻克了水稻御冷技術難關。
有了徐一戎高產、御冷技術的保障,1984年,北大荒水稻面積突破1000萬畝,水稻小面積畝產突破1000斤,創造了在高寒地區水稻生產面積超千萬畝、畝產超千斤的『雙千』奇跡,寒地水稻生產不再『看天吃飯』。
眼下,這項寒地水稻御冷技術已經走出北大荒,在吉林、遼寧、寧夏、河北、內蒙古、新疆等地廣泛推廣。
創新『三化』技術,他親手『消滅直播』
有人說,徐一戎一生乾了兩件事,一個是水稻直播,一個是否定水稻直播,以1984年為界。其實,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研究寒地水稻優質高產技術。
1984年,水稻旱育稀植技術自日本傳入方正縣,該技術有效解決了寒地水稻生育期短、難以抵御低溫冷害的難題。
聞聽此訊,徐一戎立即趕到方正一探究竟,發現水稻旱育稀植比直播優勢明顯。
方正之行對徐一戎『刺激』很大,他要『消滅直播』。
當初,原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副局長劉文舉有些不解:既然直播能獲得高產,為啥還要廢掉直播?
『水稻旱育稀植能搶回300攝氏度以上的寶貴的活動積溫,這是直播難以實現的!』徐一戎斷然放棄了自己幾十年研發的水稻直播技術,年逾六旬的他決定在旱育稀植新技術賽道上再展身手。他根據土壤、氣候等不同自然條件,在八五六、紅衛、七星等80個農場建立100多個試驗基地,進行大規模種植試驗。
很快,徐一戎就發現了旱育稀植技術在推廣中的短板——『旱育不旱、稀植不稀、秧苗不壯、栽培失時、產量不高』。
於是,他組織團隊攻堅,逐一破解,創新了一套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秧田規范化、壯苗模式化、本田管理葉齡指標計劃化)栽培技術,將北大荒水稻壯秧苗比率提高到90%以上。『秧好八成糧!』徐一戎喊出了自信、氣勢和擔當。
1989年4月,65年的徐一戎正式退休,農墾科學院尊重徐一戎『退而不休』的意願,聘請他為終身研究員。
1994年,北大荒實施『三化』技術的11個農場水稻畝產超500公斤,7個高產戶畝產超700公斤。次年,『三化』技術在北大荒墾區全面推廣,5年後日益成熟的『三化』技術將北大荒全墾區水稻平均畝產提高到502.5公斤。
2007年,采用『三化』技術的紅衛農場有3戶稻農畝產超過800公斤,其中種植戶崔文臣的兩畝示范田畝產高達996.9公斤!
2012年,通過10餘年的『三化』技術推廣,八五六農場水稻畝產由150公斤躍昇到700公斤,面積擴展到100萬畝,年水稻總產超13億斤,被譽為『寒地水稻第一場』。當年5月,農場在稻作園為徐一戎立了一尊雕像,以此表達對徐一戎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2013年6月,耄耋之年的徐一戎拄著拐杖回到久別的八五六農場。他感慨萬千,即興寫下了『還將老骨還稻田』的壯懷詩句。
徐一戎的寒地水稻『三化』栽培和葉齡診斷栽培技術核心是圍繞寒地水稻的生育特點,應用葉齡診斷模式理論,組裝形成的寒地水稻栽培技術規范。研究人員在總結徐一戎對寒地水稻的貢獻時一致認為,他使水稻生產由傳統的種、管、收流程,發展成為按葉齡診斷、預測、調控的栽培技術體系,實現了北大荒墾區水稻種植標准化、管理精准化。
在該技術支橕下,目前,北大荒墾區寒地水稻實現穩產,平均畝產已達618.5公斤,種植面積由1984年以前的平均21.6萬畝,發展到現在的2137萬畝,總產量從8000萬斤增加到現在的264.4億斤,佔全墾區糧食總產量的58%。
水稻成為北大荒墾區的半壁江山,徐一戎功不可沒,他為北大荒墾區乃至全省的種植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出了重要貢獻。
把課堂搬到田間,『我只是一個有知識的稻農』
連續一周的低溫降雨,讓著急『曬田』的水稻種植戶張景會有些鬧心。6月26日,久違的陽光熱情地親吻著稻田,這一天是『徐一戎稻作文化基地』對外開放的日子,張景會心情大好:『是徐老帶來了陽光!』
早上3點半,七星農場已經天光大亮。張景會每天都起這麼早,開車10公裡去看他的稻田。這塊360畝的稻田,每年給他帶來30多萬元的穩定收入。
這一切得益於徐老的指導和教誨。在3.5萬多名由徐一戎指導的稻農中,張景會是他的得意門徒。
2003年,79歲的徐一戎第一次來到這片稻田,一打眼就看出稻子的毛病——秧苗不壯,徒長!徐一戎給出了一套解決方案,秧苗復壯。秋後算賬,畝產超過540公斤,比上一年高40公斤。
『徐老只要拔出一根稻苗,掰開葉子,捋捋根須就知道這株苗的健康狀態,精准地給出預防和調控方案。』在張景會心目中徐一戎是神一樣的存在,『按徐老說的去做,種稻沒有不賺錢的!』
徐一戎說,『我不過就是一個有知識的稻農,某種意義上說稻農就是我的老師。』從此,張景會與徐一戎結下不解之緣。
『看住水稻的根和葉,把水稻產量構成的四要素管理好,秋天打多少糧都在自己心裡!』張景會得到了徐老的『真傳』,認真講給記者聽:每平方米的穴數、每穴的穗數、每穗的粒數、千粒的重量,這些都決定著水稻的產量。
『每平方米27穴、每穴22穗、每穗90粒、千粒重26克、每平方米5萬粒!』去年,張景會獲得了畝產700公斤的好收成,就是按這個標准設計、管理的。
在徐老的指導下,張景會已成長為全國種糧大戶和水稻科技示范戶,成為遠近聞名的『水稻大王』。
還不到5點鍾,張景會的手機響了,電話那頭是解保勝的聲音,『5點半到你地裡哦。』
現任農墾科學院副院長的解保勝是徐一戎的學生,他是徐老培養出來的寒地水稻栽培領軍人物之一。
走在田埂上,解保勝對老張的田間管理連連稱好:『現在是中期管理的關鍵期,高手就是抓住這個時機奪高產。』
他走進稻田,查穴數;拔出秧苗,查株數;查完株數查葉片、看根系——27穴、22株、8.1片葉……解保勝大喜:『秧好八成糧!』
站在田埂上,張景會望著綠油油的稻田,不禁感慨:『徐老的「三化」栽培和「葉齡診斷」栽培技術,是水稻種植戶增產增收的法寶。』
稻品如人品,他活成了一株倔強的稻子
徐一戎像一粒稻種,生根發芽、拔節成長,努力分?、抽穗,結出豐碩的果實。
幾十年間,他秉承『人纔興、水稻興』的理念,帶出了多名寒地水稻技術領軍人物,培養了一大批基層技術骨乾,為北大荒培養出數以萬計的水稻種植實用人纔。
他長年累月地奔走,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與稻田打交道、與稻農在一起,足跡遍及墾區80餘個科技試驗田、100餘個示范推廣基地。在92個水稻農場和省內30多個市(縣),接受徐一戎培訓的稻農不下50萬人次。
2006年,82歲的徐一戎到建三江講課,有一個稻農請徐一戎坐坐自家新買的小轎車,徐一戎非常高興。『徐老師曾經說過,將來你們都能住上樓房,開上小轎車,我當時還不信,現在果然實現了。』稻農王剛說。
徐一戎的工作作風、行事風格、為人品格,深深影響著身邊人。
『徐老經常對我說,作為農業科技人員,首先想到為稻農服務,在服務中搞科研,不服務哪來的科研?』回憶起師父的點點滴滴,解保勝陷入沈思。
『做給農民看、教會農民乾、帶著農民賺』,徐一戎從來不就技術說技術,而是關注技術轉化,他說,發展水稻第一要務是保證稻農賺錢。
由於健康原因,2013年6月之後,徐一戎沒再外出,待在家裡的他心裡裝著稻農,還想著要專門為稻農開發一個手機服務軟件,讓稻農通過指尖就能得到想要的技術服務。
女兒大亮回憶,父親晚年,每天睜開眼就是不停地接打電話,說的全都是水稻。
除了照顧飲食起居,大亮的重要任務是給老爸讀《北大荒日報》,了解北大荒農業生產形勢、動態,另一個任務是聽他講水稻,如果聽得不認真他就不樂意。
在北大荒博物館,收藏著徐一戎三件遺物。一支紅藍雙色圓珠筆,是1976年花7毛錢買的,用了31年;一個印著『勞模』字樣的黑色皮包,是1981年獲得農墾總局勞模時得的獎品,用了24年;一個放大鏡,是1985年在早市買的,用了20年。這三件遺物在北大荒博物館默默地講述著徐一戎的故事。
大亮告訴記者,『老爸經常教導我們不佔公家便宜。』20年前他返聘回崗,補助費加上退休工資每月1700元,此時已經有人出月薪1.5萬元聘他,但他不為所動。早年,手機金貴時,單位獎勵他一部手機並報銷話費,他一年只用了6次。
83歲之前,徐一戎一直住在面積僅57平方米的老舊住房,8平方米的書房堆滿了與水稻有關的書籍、資料和2400萬字的手稿。2007年,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獎勵他一套新房,他留戀老房子裡的『水稻味兒』,遲遲不願搬家。
儉朴如斯的徐一戎,對他鍾愛的水稻事業卻從不吝嗇。他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圖歷》,被稻農稱為『水稻寶典』,先後再版5次,累計印刷15萬冊,除了支付印刷成本,稿酬他分文未取。他還將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技術流程制成簡明掛圖,印刷8萬張免費發給了稻農。
2008年10月7日,84歲的徐一戎怕自己時日不多,決定將積攢的100萬元捐贈給農墾科學院,設立徐一戎水稻科研基金。
2014年5月13日,徐一戎圓滿地走完了90載人生旅程……就在頭一日,他還讓女兒讀《北大荒日報》,了解農業生產情況。『當聽到建三江水稻插秧完成31%時,老爸說再有一周全墾區插秧就能結束了。』女兒記住父親留下的這句話,時刻關注著北大荒水稻生產動態,果真在父親去世一周後,她在報上看到了北大荒墾區水稻插秧全面告捷的消息。
『我把這則消息大聲念出來,希望天堂裡的爸爸能聽得到……』
女兒似乎聽到了爸爸的回音:『還將老骨還稻田,播個春天,長個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