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社區工作乾的好不好唯一的標准是口碑,老百姓的『好評』和『差評』決定著你『活兒』乾的好壞、服務是否到位。社區工作者乾的全是『瑣碎活兒』,老百姓有困難,無論涉及哪,王寶霞都願意出頭露面解決。
當得到幫助的居民給她送錦旗時,王寶霞真心疼:『有這錢買幾斤排骨一家人燉上不香嗎。』
『老百姓的事就是我的事。』當她看到老百姓一件件難事、煩事、鬧心事得到解決時,『主打一個心裡得勁兒。』給老百姓辦實事收獲的『得勁兒』,碾壓了她一切的辛苦。
她想把居民的困難一一解決、願望一一實現。
黑龍江日報7月27日訊 在柴米油鹽裡牽掛,在家長裡短中奔走……
47歲的王寶霞是雞西市梨樹區中心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一個『芝麻官』,像個陀螺天天奔走在她的社區裡,但她為自己能夠被居民需要而感到幸福和滿足。
在平凡的崗位上,王寶霞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2021年,在建黨100周年之際,她光榮入選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
把群眾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
7月18日6時10分,王寶霞已經開始去居民家走訪。她負責的網格老年人居多,他們的作息時間與年輕人不一樣。
第一家是劉大姐家。王寶霞邊走邊叨咕,62歲的劉大姐是聾啞人,聽不到門鈴響,給她安了個閃光門鈴她也經常看不見,一等等老半天。
這是一幢老式居民樓,王寶霞『??』幾步就跑到了二樓,不停按門鈴,等了半天門沒開,她給劉大姐發微信也沒反應。
88歲的夏大爺獨居城南一隅,一輩子無兒無女,是低保戶。『我一心想把他送去養老院,比在社區要照顧得好。但夏大爺一會兒答應去一會兒又反悔,就是不走。這麼大歲數了,身邊沒個人,出點狀況可咋整。』王寶霞抽空就跑過來看看。
走東家串西家。一上午時間很快過去。中午時分,王寶霞又轉回劉大姐家,按門鈴、發微信、打電話,一頓操作,終於門開了。『這是常事,有時一等要兩三個小時。』
中心社區像劉大姐這樣的特困戶一共有12戶,每一戶都是王寶霞的牽掛。
把社區的事當成自家的事
王寶霞的工作真挺忙叨。
在兩天的接觸中,她不停接電話,大多數來電都是居民的。
她的手機通訊錄有兩千多人,90%以上都是社區居民;她微信群多達十幾個,涵蓋社區所有住戶、物業、民政、派出所等相關部門和單位。
中心社區共有6000多戶,被劃分成11個網格,王寶霞選擇了第11網格。第11網格有200多戶居民,人數雖然不多,但多為弱勢群體,情況相對復雜。除此之外,中心社區老弱病殘等特殊人群也都在她『直管』范圍內,因此她的工作量比其他網格要大得多、難得多。
中心社區有一個心願箱,居民可以把自己的困惑、心事、願望寫在紙條上放進心願箱。
開心願箱就像開盲盒,王寶霞開出的都是群眾的急難愁盼……
王寶霞腦子裡裝的都是社區裡的大事小情,每當為居民解決了一件難事,她『心裡都老得勁兒啦。』
『我們主任真是把社區的事當成自家的事,你看她愁眉不展,那一定是居民遇到難事了;看她喜形於色,那一定是問題解決了。』年輕的社區副主任田巍說,王寶霞的工作作風深深影響了社區每一位工作人員。
像關心家人一樣關心左鄰右捨
王寶霞說,她的願望是將中心社區打造成為『家庭式』社區,幾千戶家庭上萬居民『像一家人一樣和諧相處、幸福生活』。
她想方設法調動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引導居民像關心家人一樣關心自己的左鄰右捨,關注這個大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
王寶霞在中心社區組織了『鄰裡互助服務隊』『商家互助服務隊』等11個志願服務隊,涵蓋社區人口的十分之一,並且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到這個隊伍當中。一個鄰裡互助、和睦相處、安居樂業的和諧社區正在成為現實。
通過搭建參與平臺,提供參與機會,激發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激發了居民的責任感、認同感和歸屬感。
17年的社區工作經歷給了王寶霞太多的經驗、教訓和感悟。她說,社區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承載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關乎小家幸福、社區安寧與社會和諧穩定。『一個健康穩定的社區,將對整個社會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王寶霞深知重任在肩,使命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