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文化中國行|一片冰心 流光弄『影』
2024-07-30 07:56:2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董新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7月30日訊 2008年,望奎縣皮影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望奎縣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望奎縣皮影戲第四代傳承人谷寶珍1950年出生,8歲時,第一次看皮影戲。

  『家裡困難,想著拜師學藝也是一門營生。拜師入門時,我19歲。本地皮影戲第三代傳人張學文、關學久是我的老師。』谷寶珍講述著她的從『影』經歷。

  在望奎縣文化館裡,74歲的谷寶珍帶領著皮影隊演出、排練,唱腔時而婉轉時而嘹亮。她告訴記者,皮影戲有生、旦、淨、丑等角色,行當齊全。

  望奎縣文化館館長孫福軍介紹,望奎皮影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間,至今已有150餘年歷史,表演形式和唱腔在保留河北冀東民間小調的基礎上,大量吸收了樂亭皮影之長,巧妙融合東北方言土語和民風民俗,逐漸形成了東北地域的風格和特點,被稱作『江北派』皮影戲。

  『我能一直唱皮影戲,要感謝我的愛人,他特別支持我。年輕的時候把孩子和家都扔給他照顧,我走村串巷地演出,一走就是十天半個月。』谷寶珍當時住在望奎縣廂白鄉正白頭村。1979年,谷寶珍接過了望奎縣皮影隊的大旗,成為望奎縣皮影隊第一任女隊長。走村串戶流動演出,四季不曾間斷。『一個由七八人組成的皮影演出團體,一演就是十餘天。那時候村民都愛看,像《楊家將》《天門陣》這些經典曲目,當時一個村裡一唱就是七八宿,像《五峰會》比較長,不間斷演也需要20多天纔能演完。』谷寶珍回憶著當年的演出情景。

  望奎縣皮影戲蘊含著獨特的地域文化,谷寶珍接棒之後多篇曲目獲得獎項。1980年,在黑龍江省首屆農民藝術節上表演的《三請樊梨花》獲得一等獎。1988年,在全國皮影木偶戲調演上表演的《高君寶石嶺山招親》獲得優秀獎。2015年,由望奎縣文化館創編的大型皮影戲《西溫莫日根》獲『金獅獎』第四屆全國皮影木偶大賽金獎,同時該劇目也被文化和旅游部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創新示范性劇目,並進行了全國巡演。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皮影藝人的努力,皮影戲開始刻錄光碟和盒式帶在國內外發行。谷寶珍感嘆,現在教授學員學習皮影戲比以前容易多了,條件好了,影卷完整而豐富,設備也更齊全和先進了。

  『現在皮影隊有21人,平均年齡76歲,3人超過了80歲。』谷寶珍感嘆著從事皮影戲的老藝人年紀越來越大了,但每個人都熱愛著這份事業。在望奎縣皮影戲傳承基地,玻璃展櫃內保存著珍貴的皮影戲老劇本。《五峰會》《鎮冤塔》《雙失婚》《大西唐》《小西唐》《三請樊梨花》《十二金錢鏢》等20餘部成本大套的皮影作品成為經常表演的曲目。

  『平時我們都聚在這裡排練和演出,不斷鞏固基本功,也開始培養新學員,我們各自開始收徒。』谷寶珍的女兒關海英是望奎縣皮影戲『江北派』第五代傳承人。『她嗓子條件好,適合乾這個。她家裡做著收入穩定的小生意,最開始說啥也不想和我學唱皮影戲,動員了好幾年硬拽過來的。』谷寶珍坦言,把女兒引入皮影戲的傳承是她引以為傲的事。如今,女兒也接棒傳承人的大旗,再次印證了她的獨到眼光。

  孫福軍說,為了更好地將望奎皮影戲的傳統劇目保存下來,望奎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創新』的指導方針,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使望奎皮影的搶救保護工作穩步、健康發展。望奎縣皮影戲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一席之地。為了保護和傳承望奎縣皮影戲,望奎縣按照特殊人纔引進的方式給予皮影傳承人每人每月1500元傳承補助,對國家級、市級、縣級傳承人實行了崗位目標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只要我能唱,我能傳承,我就把自己的技藝都傳給徒弟們,那樣我纔更欣慰。』谷寶珍說,她希望望奎縣皮影戲就這樣一代代傳唱下去。

責任編輯:遲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