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紅色基因凝聚澎湃動能
2024-07-31 09:33:5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黑龍江日報7月31日訊 一種精神的高度,刻畫了一個時代的維度。這精神,便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當好標杆旗幟,建設百年油田。大慶精神提出60周年,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一部分。

  火種

  時光表盤上,總有一些耀眼的時刻,標注著歷史進程,璀璨著精神之光。

  歷史從哪裡開始,精神就從哪裡產生。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的油流噴射而出,點亮了新中國石油之光,也孕育了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大慶精神。1964年4月,《大慶精神大慶人》第一次提出『大慶精神』的概念。從此,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就在代代傳承中始終佇立在精神高地。2011年,大慶精神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改革開放精神被確定為中國共產黨的七個偉大精神。2021年,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被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從當年『青天一頂,荒原一片』的篳路藍縷到今天攻克世界級勘探開發難題,65年來,大慶油田高唱『我為祖國獻石油』,激發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誓言『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砥礪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堅持在苦乾的同時注重巧乾,彰顯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篤信『寧肯把心血熬乾,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展現胸懷全局、為國分懮的奉獻精神,讓行進的歷史有了精神的刻度,讓變動的歷史有了確定的航道。

  時至今日,愛國仍是大慶精神的底色。王進喜的愛國,既轟轟烈烈,又紮紮實實,既刻骨銘心,又披肝瀝膽。行走油田,同一個聲音從四面八方響起:『當好國家能源安全壓艙石』!這聲音,來自沼澤地深處的鑽井工人、來自鐵人紀念館的講解員、來自試油試采的科研工作者,他們異口同聲,不約而同。

  豐碑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門前廣場中央,花崗岩鐵人雕像頭戴前進帽,身披羊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熙來攘往的參觀人群從像下經過不時仰望,一如幾十年來,鐵人這個形象,豐碑一般巍然屹立在國人心中。

  『老鐵人就長這個樣!』『七一』前夕的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80歲的退休工程師趙宏偉又一次駐足在鐵人王進喜銅像前。50多年前,王進喜帶領『鐵人回收隊』到趙宏偉所在的固井保養站回收廢舊物資,兩人曾有過接觸,趙宏偉對當時的場景記憶猶新,『黑黑的、瘦瘦的,個子不高,鐵人一邊走還一邊跟大伙說話。』形象描述讓眼前冰涼的銅像一下子有了溫度。

  在王進喜的帶領下,『鐵人回收隊』10年裡為國家回收上繳鋼鐵1.73萬噸,管材19萬多米,使增產節約、反對浪費在油田蔚然成風。『回收隊精神』也成為大慶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快「七一」了,心裡惦記,過來看看。』趙宏偉和老伴封東安從哈爾濱到大慶油田50多年,居住在會戰小區,來看老鐵人,那些閃耀在書本中的畫面映襯了一段激情燃燒歲月的日常,也成為他們一生難忘的記憶。

  龍江沃土從不缺少紅色精神的血脈滋養,從東北抗聯精神到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薪火相傳,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激勵著一代代人接續奮斗。從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到人民楷模、改革先鋒、新時期鐵人王啟民『寧肯把心血熬乾,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再到大慶新鐵人李新民『寧肯歷盡千難萬險,也要為祖國獻石油』,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石油人戰天斗地、拼搏奉獻,譜寫了一曲曲激越贊歌,成為凝聚人心的強大精神動力。『三老四嚴』『四個一樣』塑造務實勤勉、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一公分精神、鐵門檻精神將愛崗敬業、科學求實化為點滴行動融入血脈。

  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纔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大慶和鐵人,用勇立時代潮頭的先鋒形象為優秀龍江精神代言,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征,鑄起中國人心中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

  傳承

  『石油是一條長河,姥爺在上游,我在下游,歲月從我面前流過,伸出手一捧,都是前輩們奮斗的故事。石油是一條長河,父母親在中游,我在下游,日子在我腳下流淌,俯下身去一看,都是父輩們拼搏的剪影。』這是大慶油田『油三代』黃辰龍的心聲。精神是歷史的昇華,發展是最好的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亦是如此。

  鋼鐵1205,鐵人王進喜帶過的鑽井隊。60多年過去,這支隊伍依舊很『鐵』。大慶西南一片水泡相連的沼澤地,井架巍然,鑽井工作晝夜不停。『我們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建隊育人,井打到哪裡,隊史室就搬到哪裡。』1205鑽井隊第22任隊長段永堅說,從會戰之初只能打直井,到如今具備定向井、水平井、水平取芯井等特殊工藝井的施工能力,從常規井1250米深到非常規井5000多米深,1205鑽井隊正在由單一型向復合型、由經驗型向科技型轉變。『建隊以來,我們經歷了多次鑽機轉型,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水平都在不斷提昇。』工程師楊季冰的口氣中不無驕傲,尤其是采用新型7000米自動化鑽機後,1205將非常規新戰場上的單口鑽井周期紀錄,從最開始的100多天,縮短到古龍試驗區塊的9天多。

  『把井打到國外去』,老隊長王進喜的夙願已實現。『打一口超萬米的油井,向深地要資源。』16年鑽井經歷中有8年在伊拉克的新隊長段永堅,在越來越高的鑽井平臺上許下了新的願望。

  47級臺階、館體47米高、在大慶油田發現47周年之際開館……鐵人的生命定格在47歲,鐵人的精神在這裡延續。

  『我們為國尋油的初心永遠不會改變。』流動隊史室裡,『百煉成鋼信念如鐵』八個字成為鋼鐵1205『把紅旗一直扛下去』的現實注腳。

  中四采油隊說,傳承就是一代做給一代看,一代帶著一代乾,用采油工的腳步丈量地球100多圈;

  星火變電所說,傳承就是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鐵人幼兒園的小朋友說,傳承就是唱響《踏著鐵人的腳步走》……

  未來

  征途漫漫,旌旗獵獵,精神代代。

  如果說前65年的大慶油田寫下的是一個關於創業的故事,那麼,建設百年油田的後半場,更是一個關於希望和未來的故事。讓大慶紅旗歷時代而增光彩,以不斷刷新的卓越貢獻彰顯『大慶就是黨之大慶』,以熱血赴使命、以行動踐諾言,讓寶貴的生命與偉大的事業緊緊相連,樹立起新時代的精神豐碑。這是正在發生的歷史,這是振奮人心的未來。

  走進當年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的『二號院』,金屬質感的『大慶之路』鐫刻了油田重要歷史事件,年份由近及遠,仿佛穿越時光隧道走進歷史;參觀即將結束時,另一條『朝陽之路』上,數字從1959年逐漸變大,似乎寓意著大慶油田和大慶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如旭日朝陽,昂首百年。

  時光不老,精神永恆,65歲大慶油田恰少年!

責任編輯:宋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