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新龍江 新故事?讓最北黑土地產出更多糧
2024-08-16 08:20:4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馮永春,一位來自祖國北疆漠河的農民,2020年11月24日,以全國勞動模范的身份由祖國北極邊陲黑土地步入了北京人民大會堂。

  今年49歲的馮永春,是大興安嶺漠河市興安鎮二十五站村的一名農民、種植大戶。近30年來,他刻苦進行農業創新,優化了這片凍土帶的種植品種和種植技術,馮永春決定帶領家鄉父老共同致富。他對村民們說:『先用我的地試種,成功了就跟著我乾;失敗了,算我自己的。』 2008年夏,連續兩個月乾旱無雨,看著豆苗一天天枯萎,他心急如焚。經過四處打聽後,馮永春去呼瑪縣自費購置了一套2萬元的噴灌機,不僅緩解了災情,還確保了大豆的產量。大豆大壟雙行栽培技術試驗獲得了成功,並在全鎮進行了推廣,當年全村戶均增收3500元。

  馮永春參與組建的合作社,采取集資入股、量化管理、科技種田、機械收割等方式運營,特別對高崗旱地、低窪地塊實行分期耕種。在打壟、播種、育肥等技術上實行因地制宜,因土施種,充分利用大型旋耕機、翻種機來保持土壤的松軟度,從而保證了入股農戶的年產量和產值。

  馮永春和全體村民算過一筆賬,合作社經營的大豆畝產提高27%~30%,每公頃大豆產量由原來的不到3000斤,增加到如今的4500斤左右。合作經營模式,給當地農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年來,合作社發展到17戶農民入股,持用大型農機具55臺,固定資產價值400餘萬元,每戶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秋收後大豆因運輸不及時發生霉變,嚴重影響銷售價格。1998年,馮永春自掏腰包從地頭到運輸公路之間修了一條2.5公裡長的農田路。

  他累計用自家收割機主動幫助農戶收割大豆12.4公頃,不收任何費用,堅持常年為農戶免費運糧,無償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銷售大豆2.1萬斤。目前,全村6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馮永春在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身為農業戰線的全國勞模,一定要踏踏實實做好種糧人,把大興安嶺黑土地的潛能挖掘出來,為當好祖國的糧食生產安全「壓艙石」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遲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