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青山人未老
——記黑龍江省漠河市人民法院退休法官、調解員 黎湛龍
在漠河,人們都尊稱黎湛龍為黎老。東北人不習慣說周歲,77周歲的黎老總愛說自己今年78。78歲的他,人生的字典裡就沒有『退休』二字。
滿頭銀發一絲不亂,談吐流暢溫文爾雅,舉止神態平和慈祥,這就是黎老給人的第一印象。單看外表和精神頭,沒有人會想到黎老已年逾古稀。17年來,他在黑龍江省漠河市人民法院一間工作室裡,以『如我在訴』的情懷,細心調解著一樁樁大大小小的案件。17個寒暑從未間斷,6000多個日夜風雨兼程,一個又一個矛盾糾紛冰消雪融,一樁又一樁善舉溫暖人心。
17年來,黎湛龍義務調解各類矛盾糾紛3000多件,接待群眾來訪5000餘次,解答法律諮詢3000多人次,參加陪審上百次。深入鄉鎮、社區、企業、學校、部隊開展普法講座90餘課時,手書卷宗300餘冊,義務撰寫院史3萬餘字。今年,他又交上一份令人驚奇的成績單,截至7月中旬,已經調解各類民事案件130餘件。
2020年7月,他作為全區政法系統唯一一位退休英模,受邀到大興安嶺地區首府加格達奇參加英模事跡報告會。當他走上講臺的瞬間,坐在臺下的地委領導紛紛站起身來,全體政法乾警也都紛紛站起來,會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說起這段經歷,黎老的眼中閃現出點點淚花。

黎湛龍在作事跡報告。
乾警們喊他黎老,是因為他是永不停歇的『頭雁』,是乾警們心中的一面旗幟。
老百姓們喊他黎老,是因為他心裡時刻裝著群眾,是老百姓最貼心的人。
朋友們喊他黎老,是因為他的內心像一團火,溫暖著每一個身邊的人。
『就地轉崗』,退休第一天,就是他上崗的第一天2007年3月24日,是黎老退休的日子。
作為漠河法院原常務副院長,他已在法院工作10年。此前,他先後任過阿木爾林業地區公安局秘書科科長、預審科科長,漠河縣公安局副局長。再早些,當過知青、乾過農工、趕過馬車、磨過豆腐、做過粉匠、統計、工會乾事和小學代課教師,人生的閱歷可謂豐富多彩,作出的貢獻有目共睹。如今就要退休了,人生可謂圓滿。接下來就可以侍花養草,膝下承歡,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了。
可隨著退休的日子一天天臨近,他的內心卻越發變得惶恐。
他不是沒有設想過自己的退休生活。年輕時因為總是忙於工作,起五更爬半夜的,根本沒時間陪伴家人,他多次跟老伴許願,退休後一定領著她飽覽一下祖國的大好河山。他自己也心心念念,退了休想去新疆、西藏看一看。
轉念一想,走完一圈之後呢?日日無事,夾個馬紮,坐在臺階上曬太陽;找一幫老伙計打打撲克,嘮嘮閑嗑,這樣的退休生活有啥意義?他不會打麻將、下象棋,也不會釣魚,不善飲酒,除了工作就是工作,除了看書沒有其他愛好。
怎麼辦,他不停地追問自己。
終於有一天,他敲開了院長辦公室,誠懇地跟院長說:『這麼多年沒給組織添過什麼麻煩,快退休了,想給組織提點要求。』院長關切地鼓勵道:『有什麼要求您盡管提。』『院長,我是一個閑不住的人,退休以後,能不能給我安排一個屋,我看看報紙,給老百姓寫寫訴狀,我不要工資。』院長連忙說:『您一輩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要是能留下來幫我們化解一些矛盾糾紛,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事啊!』
就這樣,還沒到退休的日子,黎老就直接『上崗』了,從領導辦公室直接搬到了一樓。17年來,在家和單位之間,無論是零上40多攝氏度的酷暑,還是零下50多攝氏度的嚴寒,大家總會看到,這位老同志風雨無阻,准時走在上下班的路上。漠河法院立案庭庭長劉濱向記者介紹說,黎老每天上班比我們都早,走得比我們還晚,17年來從未變過。
做百姓的貼心人,百姓也就拿他當主心骨 在漠河,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糾紛,就去法院找黎老。 家住36區的馬某,因為樓上的鄰居家漏水,要求鄰居給粉刷牆壁,鄰居不理睬,怒將鄰居家的玻璃砸碎了幾塊,雙方發生激烈爭執,發誓要把官司打到底。二人撕扯著來到黎老調解室,黎老和二人都認識,又知道他們之間是親屬,就從親情入手,一點一點引導他們平靜下來。不到一個小時,二人握手言和,如釋重負地走出調解室,一旁看著的人紛紛豎起大拇指。
黎湛龍在當事人家中了解情況。
前段時間,民悅小區物業經理李冬梅一籌莫展,她所管理的小區是一個老舊小區,歷史遺留問題多,許多業主以各種不滿為由拒交物業費,有的長達幾年,物業公司百般催收無果。無奈之下,李冬梅來到黎老調解室。令李冬梅沒有想到的是,黎老接手當天,就有業主陸陸續續來公司交款,態度還大有改變。有一個業主甚至買了西瓜、罐頭,當面賠禮道歉。李冬梅百思不得其解,經過幾天的觀察和接觸,她發現秘訣在於黎老每天撥打的幾十個電話上,在於黎老與業主間那貼心暖心,入情入理的言談中。她交過來28件案件,不到半個月就化解了22件。
李冬梅依然沒有搞明白的是,即使我們跟黎老說的話差不多,可業主就是不聽,而黎老一說就好使。
李冬梅也深深地記得,黎老私下裡囑咐她,要耐心、細心,以心換心。黎老囑咐她要給幾戶極困難的業主減免部分費用,她照辦了,黎老送給她的法律法規方面書籍她也認真在讀。 黎老除了辦理主動前來找他調解的各類案件,還主動請纓,專挑難啃的骨頭。
2016年夏天,漠河市施工隊拆遷時,臨街的一面牆沒有及時拆除,兩個退休老人散步時累了,便坐在牆下閑聊。不料牆壁意外倒塌,一人不幸被砸死,一人重傷。就賠償問題,死者家屬和施工隊之間開始了長時間拉鋸,矛盾不斷激化。黎老聽說死者家屬欲抬屍去市政府上訪時,說:『這會影響咱漠河的形象,要是打官司最後還是得到法院。』隨後,他主動介入,數次找死者家屬溝通,穩定他們的情緒,了解他們的訴求,尋找破解問題的辦法。又先後多次找到施工單位,釋法說理,講明利害,在雙方訴求差距甚大的情況下,硬是說服雙方達成了調解協議,雙方都表示滿意。
葬禮當天,黎老還主動擔當葬禮主持人,使這位意外喪生的老人順利安葬,一起轟動全市的事件就此平息。
漠河市坐落在中國最北邊陲,素有『神州北極』的美譽,久負盛名的北極光就在這裡發源,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一年四季,來這裡觀光找北的游人如織。
今年6月,家住天津市河北區的沈某同丈夫一起來到美麗的漠河。在龍江第一灣風景區游玩時,突然一陣大風吹過,將景區內一塊遮陽棚吹倒,正在這裡拍照的沈某右側肱骨被砸骨折。作為一個外地人,一想到在異鄉打官司,沈某感到十分焦慮。黎老接到這起糾紛後,一方面盡力安撫沈某的情緒,一方面快速找到旅游公司,反復闡明打造旅游環境的重要性,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雙方達成調解協議,責任方一次賠償受害人8萬元,沈某滿意而歸。
黎湛龍在北極村為游客調解糾紛。
像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就連黎老也都一時難以記起,幸虧他所辦理的每一起調解案件,都精心地整理裝訂成一本卷宗。黑龍江北陲律師事務所律師薛淑斌感慨地對記者說:『我的調解室和黎老的調解室挨著,許多當事人都說,要調解就找黎老爺子,輸贏都服,他調解的每一起糾紛,卷宗都板板正正的。』
心中裝著使命,腳下就有力量,前進就有了方向 對法律的信服,往往來自對辦案法官的信服,法官就是活著的法律,這是黎老一直堅持的信條。他常說要想讓群眾信服,法官首先要做一個讓人信服的人。
每次走進他的調解室,都會有三三兩兩的群眾在門前等候,他們或有了糾紛,或有一些困惑,或者就是想找黎老聽句公道話。用他們的話說,黎老講的話我們信,黎老說的話我們聽,黎老讓我們做的事我們做。黎老也沒有讓他們失望,總是能讓他們悒悒不樂而來心平氣順而歸。
黎湛龍在工作室裡做當事人思想工作。
黎老曾任過公安局副局長,在一次抓捕持槍連殺兩人的嫌犯時,黎老明知嫌犯手中持有一支56式衝鋒槍,手裡還有200餘發子彈,隨時可能出現在他們的潛伏點,但當他得知所帶的鋼盔和防彈衣不夠用時,他命令身邊的年輕警察立刻穿上防彈衣。乾警們和他推讓時,他厲聲說道:『我都三個孩子了,你們還年輕,趕快穿戴上。』
面對生死關頭,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戰友。 在擔任公安局副局長期間,他主管治安工作,可謂手中的權力不小。那時候,做各種生意的老板紛紛找到他,希望他能給予特殊照顧,都被他厲聲拒絕,而他們帶來的各種『禮品』都被悉數退回。他說,只要守法經營,你們不用找我,要是想乾違法的事兒,找我也沒用。
黎老的老伴今年已經75歲了,退休前一直在漠河市被服廠當工人,也已退休十多年了,每月工資纔2000多元錢。他的兩個女兒都是大集體工人退休,退休金也都不高。當年,在飯店當廚師的女婿跟他說想養臺大車掙錢,被他堅決制止。他說,我的姑爺養車,別人就得認為是借著我的職權掙錢。如今,女婿還在當地開著一家小餐館,自己上灶。
黎老的兒子,靠自己的拼搏努力,當上了地區一家銀行的中層領導,這讓黎老非常欣慰。
『黎老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他的爸媽、岳父岳母都是他在贍養晚年。老伴的叔叔無兒無女,是個聾啞人,晚年也一直住在他家,老兩口悉心照顧叔叔,直到老人80多歲去世,一直伺候得乾乾淨淨。』漠河法院副院長趙國偉說起這段往事時非常動情。她說:『多年來,黎老家一直都是市裡評選出的五好家庭。』 當記者問及黎老當年咋不給家人安排好一點的工作時,黎老說腦袋裡就沒有那根筋。
黎老的父親是個從教多年的老教師,黎老很小時父親就對他說,寧讓身受罪,不讓臉受熱。不義之財咱不慕,不善之事咱不做。父親的這句話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一生,他說這個家風要代代傳下去。
1985年,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說自己永遠也忘不了入黨宣誓那一刻。那一刻他在心裡默默地說,從此我就是黨的人了,這輩子絕不能給黨丟臉。 在黎老調解室的衣櫃裡,記者發現,黎老的每一件上衣上都戴著鮮艷的黨員徽章。
心中想著大家,他說工作就是他最大的快樂
為了近距離了解黎老,記者特意買了一些熟食,午飯時敲開了黎老家的門。
黎老家異常整潔,讓人感嘆。此刻,黎老的老伴正從電飯煲裡往外盛大碴子粥,餐桌上的咸鴨蛋冒著金黃的油。 裡間是黎老的『工作室』,書桌上整齊擺著各種書籍。
席間,記者和默不作聲的黎老夫人開了個玩笑:『黎老在法院當義務調解員,聽說您不支持。』老人家憨憨地笑了:『支持,支持,咋不支持呢。』說話間臉上竟有了一絲羞澀。黎老接過話茬:『我老伴可支持我了,每天吃完飯就攆我,說到點了,該上班了』。
一頓飯的時間,老伴一直用贊賞的目光默默看著黎老。 當記者問到,您當初退休時是不是沒什麼可乾的?
黎老說:『我沒退的時候,一家酒廠打算聘我當副總經理,一個月要給大幾千元呢。還有一家律所惦記我好久了,多次來找,我都婉言謝絕了。』
說到掙錢,黎老說:『要是退休後,給人家當婚禮主持,再開一家婚慶公司,怕是早掙到不少錢了。』退休這17年,黎老義務為親友、同事主持婚禮少說也有幾百場了,他是漠河最有名的金牌司儀,說罷,他爽朗地笑了起來。
『您這麼多年,不圖名不圖利,長期堅守在一線,圖的是什麼呢?』
『很多人都問過我這個問題,我就跟他們說,我這麼乾是怕得老年癡呆。其實,我是實在放不下心中這份事業,我愛這份工作,每當我把一個個疙瘩解開的時候,我心裡那份敞亮、那份滿足,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黎老答。
清了清嗓子,黎老又補充道:『我不是唱高調,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咱們國家不能成為訴訟大國,要「抓前端、治未病」,我的工作正是總書記要求做的,從這一點說,我感到自己很光榮。每當我走在街上,人們追著我諮詢這個那個法律問題時,我就覺得我是一個有用的人。最初我是義務去調解,後來,院裡又專門給我成立了工作室,還用我的名字命名,組織上給了我那麼多的榮譽和支持,我還圖啥呀?我愛這片土地。我跟兒子都說了,有一天我要是不在了,就把我埋在這裡,死了我也要守護這片綠水青山。』
離開的時候,記者問黎老:『您答應退休後帶老伴去新疆、西藏成行了嗎?』
黎老的臉上掠過一絲尷尬:『沒有,就領老伴去過一趟?魚圈我閨女家,在那兒也是電話不停,不得消停,住了五天,就回來了。』
此刻,興安嶺上的達子香花已經過了花期,遠遠望去,依然是那麼蔥蘢、那麼淡雅,散發著細細的香味,雖然沒有身旁的樟子松那般高聳挺拔,卻也靜靜地守候這片神奇的土地,守住根守住魂,守住祖國的北大門。守住『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這句誓言最早叫響的地方。
學精神談體會
永遠做改革的踐行者
近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這次歷史性會議必將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78年以來的歷次重大改革,我都是改革的親歷者、見證者,更是改革的推動者、踐行者。改革帶來的巨大變化,遠遠超乎當年所有人的想象。我深刻感受到,隨著改革的深入,法治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法律在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次三中全會後的變化必然更加振奮人心,鼓舞斗志。雖然我已退休多年,但我眷戀著這方熱土,心系法院的發展,隨著時代的進程,我將堅持終身學習,緊跟時代步伐,繼續做改革的踐行者,不斷把習近平法治思想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手記】用心彈奏『法、理、情』
退休老法官黎湛龍向我們走來,滿頭銀發,步伐緩慢但穩健,衣著朴素但整潔,胸前的黨員徽章,緊緊貼著他的心髒。17載春秋為筆,他以滿腔熱忱為墨,譜寫了一曲義務調解的詩意篇章。
晨光微露,黎湛龍已踏遍街頭巷尾,用一雙洞悉世情的慧眼,捕捉鄰裡間的微瀾與罅隙。夕陽西下,他的身影還留在調解室裡,以法為尺,以情為度,用情彌合著人間的距離,縫合著因誤解而產生的裂痕。
他的言語,不急不緩,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那些劍拔弩張的爭執中,黎湛龍總能找到那根最細膩的琴弦,輕輕一撥,讓憤怒化為和解、淚水化作笑顏。他的調解,不僅僅是解決糾紛,更是一場心靈的對話,讓人們在法理與情理的交織中,尋回那份久違的溫情與和睦。
17年,歲月悠悠,他就像大興安嶺上一棵偉岸挺拔的樟子松,為鄉親們遮風擋雨,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和諧與安寧。黎湛龍的故事,如同溪水潺潺,雖不轟轟烈烈,卻細水長流,滋養著每一個人的心田。
他,用行動詮釋了何為『退休不褪色,餘熱再生輝』。在這片被煌煌極光照耀的北國邊疆土地上,黎湛龍如同一首回味悠長的詩歌,讓每一個聽到他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超越時光的溫暖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