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嫩江,中國的瑰寶,一路向南蜿蜒流淌,為沿岸帶來勃勃生機。早期人類在兩岸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形成了一批遺址遺跡,被列為『2019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洪河遺址便是其中之一。
洪河遺址位於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杜爾門沁達斡爾族鄉洪河村南約1公裡處,坐落於嫩江中游右岸高出江面約10米、地勢平坦二級臺地的臨江邊緣。
『這地方發現很多年了,初期是區裡和市文物保護中心人員在巡查時發現了裸露在外的墓葬,後期越探越多,最終被確定為洪河遺址。』據富拉爾基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劉宏銘介紹,為使墓葬免遭破壞,2005年市裡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當時出土的蚌環和石器屬於昂昂溪文化范疇。
說到洪河遺址,便不得不提起『昂昂溪文化』。
據相關記載,梁思永先生根據當年五福C遺址清理的墓葬材料和地表采集資料,確立了新石器時代的『昂昂溪文化』,這是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此後的近90年,學界對昂昂溪文化內涵、性質和年代等的認識也愈發紛雜,直到洪河遺址的出現。
『洪河遺址作為昂昂溪文化的典型遺址,對昂昂溪文化的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劉宏銘表示,洪河遺址發掘有與梁思永先生當年清理五福地墓葬所獲相同的器物,表明兩者的文化性質相同,從而厘清了昂昂溪文化的內涵、性質和年代,結合遺址出土的同時期的大量陸生動物和水生動物骨骼、眾多黍和粟遺骸的發現,再現了昂昂溪文化的真實面貌,豐富了昂昂溪文化的內涵,認定昂昂溪文化居民的生業方式為漁獵與農耕並重。
2013年6月,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洪河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截至目前,已先後開展了6次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發現了5條沿嫩江相鄰並列分布、年代相近的新石器時代半圓形環壕聚落,改寫了黑龍江流域的社會發展史。
環壕剖面呈倒梯形,平面不封閉,開放的一側利用嫩江作為天然屏障。由5條環壕圍起的5處小聚落構成的洪河聚落是新石器時代修建並使用,沿用到夏商時期,兩周時期廢棄。
據劉宏銘介紹,這是首次在嫩江流域揭露和明確了新石器時代昂昂溪文化的聚落形態——『連珠式』環壕聚落。這種聚落形態是我國考古發現中的首例,對於中國史前考古的聚落形態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中國史學界的傳統認識中,嫩江流域地處東北北部邊疆,遠離中華文明中心,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經濟形態屬漁獵經濟,人群流動性強。洪河遺址『連珠式』環壕聚落的發現、大型房址的揭露,說明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漁獵文明存在定居模式,縮短了新石器晚期嫩江中游的社會發展程度與中華文明中心區同步,將嫩江流域進入文明社會門檻提前了千餘年,改寫了黑龍江流域的文明史。
陶罐、石刃、骨鏢、飾品、角錘……透過一件件擺放在黑龍江省考古與文物研究所考古工作站中的文物,仿佛穿越回4000多年前,得以窺見當年古人生活的一角。
『洪河遺址發掘總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出土各類器物數千件,包含了新石器、青銅、遼金、明、清等多個時期的遺存。其中,新石器時期遺存最為豐富。』據市文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出土的遺物包括陶器、骨角器、玉石器等。其中較為珍貴的是2021年省考古研究所挖掘出完整的骨梗石刃劍。因為之前出土的這種文物保存均不完整,只有骨梗,或者只有石刃,完整骨梗石刃劍證明4000多年前居住在嫩江流域的人類已經能夠制作出精美實用的工具。
洪河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是近年來齊齊哈爾地區乃至整個黑龍江省考古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極大地激發和增強了鶴城人民的地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雖然,距離最近的一次挖掘已經過去了近三年,當年挖掘的位置也被青草覆蓋,除了豎立在此的『洪河遺址』碑,難以通過其他痕跡將這裡和遺址聯系起來,但其博大深厚的文化內涵,卻不會被人們所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