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百座大棚果蔬年產量100餘噸。

當年的貯木場最高年產木材102萬立方米。

這裡大棚林立,棚室內花卉、苗木、木耳、韭菜、西紅柿、茄子、辣椒……四季常青,果實累累。
這裡承載著龍江森工柴河林區人的創業夢想,他們用雙手打開『產業富企』的大門,傾情描繪綠色生態畫卷。
只有那一座座鏽跡斑斑的龍門吊,纔讓人想起這裡曾是堆滿木材的貯木場。
從1947年到2014年4月1日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柴河林區累計為國家貢獻木材2387萬立方米。山上林場的木材運送到貯木場後,經過卸、造、選、歸、裝等工序,由鐵路或公路運送到全國各地。貯木場曾創造了最高年產木材102萬立方米的輝煌歷史。
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特別是近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人心,放下斧鋸的柴河林區工人從兩眼盯著林子到兩手去抓產業,在『轉』字上做足文章,在『變』字上傾力打造,在建設現代化新林區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寬闊的場地和林區天然的沃土,成為發展特色種植的優勢資源。韭菜收割、花卉出圃、木耳采摘、柿子豐收……332畝的果蔬基地建有102座大棚,果蔬年產量100餘噸。
增綠就是增優勢,護綠就是護財富。龍江森工柴河林區從未間斷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實踐探索。從儲存百萬立方米木材的貯木場到百座大棚的果蔬基地,從爬冰臥雪、無私支援國家建設的伐木人,到艱苦創業、上下求索的護林人,龍江森工柴河林區一步一步走上了產業昇級融合的發展之路。
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