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6日電日前,一對夫婦領著年僅12歲的女兒到哈爾濱道裡區招生辦,要求報名參加2005年的高考。令人吃驚的是,這個女孩竟拿不出從小學到高中的所有學歷和成績證明。她所接受的全部教育,都是『私塾』式的。這種特殊的教育方式是否冒險?教出的孩子會是什麼樣子?這種教育方式可取嗎?
『超前教育』6歲學完小學課程
『1992年7月,女兒出生後,我給她起名叫辛蘊甜,意思就是讓她從辛苦的勞動和學習中換來甜美的生活。』據甜甜的父親辛軍講,女兒生下後和其他同齡孩子相比並沒有什麼特長,相反在識字、說話和肢體平衡等能力方面還不如其他孩子。女兒2歲時,他和妻子的工作都脫不開身,他把戰友的老師請到家裡幫忙照看孩子,沒想到,甜甜的命運從此被改變。關老師剛到的半個月,辛軍便發現甜甜開始識字和算算術了,簡單的字和數學題在很短時間裡就能記住。看到孩子如此的愛學和聰明,關老師便有步驟地教甜甜開始學習小學一年級的課程,沒想到,甜甜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連玩的時候都不忘學過的內容,一首唐詩讀過幾遍就能背得滾瓜爛熟,50以內加減乘除無論怎樣變化形式,她都能算對。
關老師兩年後回老家了。眼看著女兒4歲就能達到三年級學生的水平,辛軍的心活了,他決定要特殊培養自己的女兒。夫妻二人商量後,在單位任助理工程師的妻子孫軍源主動提出下崗,在家專職教甜甜文化課。孫軍源就像小學教師一樣,從頭學習課本,按照教學大綱備課,每天上午4課時,把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
甜甜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就已經完成了小學的全部課程。是把女兒送到小學,還是送到初中,還是繼續留在家中學習?這讓辛軍夫婦為了難。1998年,辛軍一場大病從一線工作崗位上下來了,他辦理了病退後,決定在家培養女兒。
12歲『私家學子』進軍大學
辛家開始了自創的『教女計劃』,這對沒有過教師經驗的他們來講,不但難度挺大,更讓人覺得是在冒險。
初中課程文理開始分科,辛軍教文科,妻子教理科,可是英語這門學科讓夫妻倆為了難。
二人把女兒送到課外學習班專門學習英語,上課時,學俄語的辛軍和女兒一樣,背單詞,讀課文,記筆記,寫作業,一學期下來,辛軍已經學到了要領。他發現,在這種課外班上課進程太慢,於是,他便開始一邊自學一邊教女兒。怕自己發音不准,他給女兒買來復讀機糾正發音,怕女兒在家裡沒有語言環境,他就把女兒送到大學裡的英語角去和留學生和大學生交流。
甜甜雖然對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她畢竟年齡小,接受能力也有限,遇到比較抽象、乏味的數理化方面的問題,也有犯『驢』的時候。據辛軍講,為了能讓10歲的孩子理解並聯和串聯的原理,他和妻子就找來一些廢舊的無線電元件、電表等,甚至把家裡的電視和收音機拿來讓女兒自由拆卸;更絕的是,妻子用醋、面鹼等生活用品來替代化學試劑,給女兒做實驗。
辛蘊甜就像辛軍夫婦精心培育的一塊試驗田,去年10月,甜甜完成了高中全部課程,一套高考試題拿來,甜甜居然答得十分輕松。夫妻倆按照閱卷標准保守估算,女兒可以達到530分!辛軍想把這個試驗成果推向市場,讓女兒在高考的考場上練練兵。
為了讓一天學校沒去過的甜甜能在號稱乾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中驗證實力,辛軍與招生辦、教育局取得了聯系,可由於沒有學歷記載,不符合報名高考的條件。在各方面的幫助下,辛軍夫婦有能力在家教育孩子的問題得到證明,同時證明甜甜確實有實力參加高考。今年春節前,辛蘊甜終於報上名了。
日前;記者看到12歲的辛蘊甜,這個大個子女孩言談舉止比同齡孩子成熟許多。她說,從小她就習慣了在家中學習,從來不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尤其對理科感興趣。在學習之餘,她有很多愛好,小提琴、電子琴是她的玩伴,晨練是她不可缺少的活動。她也有雙休日,爸爸媽媽會帶她去烈士陵園、科技館、兒少中心等地參觀、游玩,她覺得自己生活得十分充實。
談到高考,她說,哈爾濱工業大學是她的理想學府,她要用高考來檢驗自己的實力,向自己的理想衝刺。
看著自己細心培育的女兒馬上就要成功了,辛軍對他們夫妻倆的育女方法感到很滿意,他認為他的成功在於抓住了孩子的早期教育,與其他在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的孩子相比,他更能因材施教,發揮孩子的特長,使孩子在短時間內就能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
『現代私塾』把孩子圈進『牢籠』
12歲的女孩答高考模擬試卷能達到大學本科分數線,這從『分,分,學生命根』的角度看,的確是成功的。辛軍夫婦倆也由此在社會上有了知名度,甚至有不少孩子家長托熟人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辛家,委托辛軍夫婦進行家庭式教育。
那麼,這種『現代私塾』是否值得贊同和推廣呢?市教育局初教處龐處長認為,『家庭式』教育是一個令人堪懮的『兆頭』,它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存在著諸多弊端,不但無益於孩子的全面進步和健康成長,反而有害——極易演變成貌似自由卻限制孩子成長的『封閉牢籠』。從接受知識教育的層面講,單一而淺薄,孩子對知識的理解只局限於課本中或家長所知道的范圍,長期下去,可將孩子的學習范圍與知識視野局限在此『框架』下,無法保證教育質量。他認為,對於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少兒而言,學校的作用和功能除了傳授基本全面的知識,還在於正確引導、培養其積極向上的性格品質。而這些,都是家庭『私塾』所無法完成的。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溫恆福認為,很多正常的孩子該有的感受甜甜不會有,她的生活經歷也絕對比別人單一。比如:同齡人之間學習上、能力上、人際關系上的競爭;為集體爭光和涂黑的榮辱感;運動賽場上的失敗感;組織一次聯歡會的成功感;被後進生趕上的挫折感;與同桌朝夕相處的快樂感;演講大賽奪得第一名的自豪感……適當的集體主義教育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這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適齡兒童不上學,在家完成學校課程,是否合法?黑龍江省啟凡律師事務所律師楊長城講,從法律角度講,我國《教育法》第18條規定: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作為適齡兒童的家長強制孩子接受家庭速成式教育,既侵犯孩子的合法權益,也是違反教育法的行為。法律上所說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通常指學校教育,而我國學校教育的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新世紀合格人纔,要具備健全的人格,強健的體魄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而這一切的取得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其中,學校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極為重要,除對其進行文化知識教育,參加課內外活動還能增強學生與人交往和溝通的能力,增強社會實踐能力,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和獨立處理問題能力。
再過幾個月,辛蘊甜就要參加高考了,從未走進過考場的甜甜會是一種怎樣的表現?如願以償地考上理想中的大學,從未經歷過集體生活的12歲孩子是否能在復雜的競爭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私塾』教育到底成功與否,只有時間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