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2日電 今天出版的《哈爾濱日報》刊登了《黑龍江乳業聯合質疑『禁鮮令』》一文,全文如下:
一旦『禁鮮令』實施,『巴氏殺菌奶』將與還原奶一樣,包裝上一律不得標注『鮮』宇。這一禁令的實施將對黑龍江乳業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黑龍江乳業聯合質疑『禁鮮令』
主張注明『鮮』字,讓廣大消費者明白消費
10月1日,令全國乳業嘩然的『禁鮮令』將正式實施。『把鮮奶與滅菌奶混為一談,不符合國際慣例,否定鮮奶不僅是對消費者的侵害,而且還是中國奶業發展的倒退。』一位乳業專家如此認為。據了解,『巴氏殺菌奶』在我省一些乳品企業的液態奶產品中佔有一定的比重,一旦『禁鮮令』實施,『巴氏殺菌奶』將與還原奶一樣,包裝上一律不得標注『鮮』字。因此,在市場上,這一禁令的實施將對黑龍江乳業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隨著『禁鮮令』實施日期的日益臨近,引起了黑龍江乳業越來越強烈的反應。據悉,目前,就『禁鮮令』一事,國家農業部正在與國家質量監督總局進行溝通。近日,就此事,省法制辦召集省內有關部門、乳晶企業舉行了座談會,各方態度一致地表明反對『禁鮮令』,同時主張注明『鮮』字標識。
『禁鮮令』影響我省乳業產業鏈
據省畜牧局有關人士介紹,此次會議討論的焦點是如何界定『鮮奶』的概念問題,即什麼是『鮮奶』。按照現行的國際慣例,『巴氏殺菌奶』完全符合鮮奶的標准。
我省是畜牧大省,奶牛數量及乳品企業相對於全國其他地區來說,均處於行業前列。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我省奶源充足、奶質優良,全國公認。據省畜牧局畜牧處處長王存國介紹,目前,在我省的乳品加工企業中,還沒有以復原乳加工鮮奶的先例,如果取消『鮮奶』標注,勢必會造成有的企業以成本大大低於原奶價格的復原乳為原料加工『鮮奶』,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制約我省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對乳品企業造成衝擊,同時也直接影響到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一旦進口奶粉關稅下降,進口奶粉的價格將大大下降,成本比收購生奶再制成巴氏奶要低很多。為了生存,將沒有企業願意收購奶農的奶,其後果將十分嚴重。』有關人士對此懮心忡忡。一直以生產『鮮奶』為主的黑龍江乳業形成的龐大產業鏈,隨著『禁鮮令』的實施,將失去市場競爭優勢,最終損害的將是奶牛養殖業的發展。
『乳業泰斗』反對『禁鮮令』
『禁鮮令』一出籠,就受到了一些乳業專家的堅決反對。其中,素有『中國乳業泰斗』之稱的東北農業大學駱承庠教授,更是強烈地表示應該取消『禁鮮令』。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駱教授指出,按照『禁鮮令』規定,從牛體上擠下的生鮮乳生產的『巴氏殺菌乳』不准稱鮮牛乳,將其與用奶粉還原的超高溫滅菌乳混為一談,這樣做不僅違背現行國家標准,而且違反國際慣例,其客觀結果是壓制了『鮮乳』的本質,提高了『還原奶』的身價,使洋奶粉源源不絕地進入我國;這樣做還將阻礙奶牛養殖,打擊畜牧業的發展,因為用進口奶粉生產還原奶,成本較低,如果在市場又體現不出其與鮮奶的區別,為了利潤,企業會選擇低成本的奶粉作為生產原料。如此下去,奶農的牛奶無人收購,勢必形成『倒奶、賣牛、殺牛』的局面。
駱教授還強調,液態奶中只有巴氏消毒奶可以被稱為『鮮奶』。由於牛奶在生產過程中污染的微生物很多,因此,牛奶在飲用前需要進行加熱處理,這就是所謂的『殺菌』。生產純牛奶時最好選擇巴氏殺菌,因為其對牛奶成分的影響最少,保留的成分最多。
因為『巴氏奶』生產企業賴以吸引眼球、拓展市場的『鮮』字招牌沒有了,於是轉而使用奶粉生產利潤空間較大的還原奶也就不難理解了。駱承庠教授分析,『禁鮮令』一旦執行,最終高興的是那些外國奶粉供應商,倒霉的是『巴氏奶』生產企業、牧場、廣大奶農和消費者。我國的奶牛養殖業和乳品工業力量都很薄弱,與國際乳品生產大國有著很大的差距,推行『禁鮮令』有把市場拱手相讓的風險。
剛剛從京返哈的81歲高齡的駱老,日前還馬不停蹄地趕到省畜牧局找到朱偉局長,大聲急呼黑龍江企業結成抵制『禁鮮令』的同盟。
注明『鮮』字體現消費者利益
關於『禁鮮令』的爭議,如今已經開始逐漸演變成對『還原奶』的討伐。我省幾家『巴氏奶』生產企業紛紛表示,如果不讓叫『鮮奶』,麼,付出更多成本的『巴氏奶』在消費者眼中就無法與奶粉兌水完成、成本較低的常溫還原奶加以區分。『禁鮮令』引發的最敏感問題實際是『還原奶』。據專家介紹,用奶粉兌水來還原成液態牛奶,不僅成本低廉,而且從營養成分上來說,遠遠不如以鮮奶為原料的巴氏奶和常溫奶。據透露,目前一些不良企業在市場上銷售的所謂『鮮奶品』既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巴氏奶』,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常溫奶,而恰恰就是還原奶。
從全國乳晶市場來看,『禁鮮令』的實行對於我省乳品企業的打擊是嚴重的。因此,我省乳品企業均認為,如果有關部門不對《通則》及其《指南》進行修改,將對廣大消費者識別『鮮奶』造成困難,從而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權益。我省完達山、龍丹等乳品企業建議,我省應實施『鮮奶』標識制度,即在奶制品的外包裝上貼上標識或子以注明其為『鮮奶』(即巴氏殺菌奶),這樣既能保護廣大消費者的權益,也能保護乳品企業的權益。
『鮮』字背後是市場之爭
據專家介紹關於『禁鮮令』的爭論絕不僅僅是一個『鮮』字是否該標明那麼簡單,其背後是常溫液態奶和巴氏消毒奶之爭,是草原奶企和城市奶企的市場之爭。
以常溫液態奶為主要產品的蒙牛、伊利從偏僻西部向全國市場迅速發力,只用了五六年時間就佔領了全國70%的市場份額,而城市奶企則節節敗退,最後固守『以巴氏奶為鮮奶代表』的一隅。因此,城市奶企對『禁鮮令』出臺的激烈反應在情理之中。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旨出,無論『禁鮮令』能否成功,城市奶企都需要檢討自己的營銷策略,同時,有關部門也應該探討如何監管市場,讓市民能越來越多地喝到鮮奶,這些不僅僅是一個『鮮』字就能夠解決的。市場的爭奪戰肯定會分出勝負,但不能以這一結果來決定行業原本應有的正確發展方向。有關部門與其完全禁止『鮮』字在市場上使用,不如規范並明確何為『鮮』,並為之定下一個標准,大力鼓勵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