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雞西3月28日電 耕大忙時節走訪雞西鄉村,新觀念、新思路、新氣息如同一股股春風,撲面而來。
雞東縣永隆村一棟溫室大棚內,農民趙廣志正在選籽。他從課堂上『引進』新技術,把黃瓜苗嫁接到南瓜根系上,解決了重茬問題,增強了植物抗病能力。全村516戶農民經營溫室大棚,沒出正月,200多人就被寶清、饒河等外地的菜農請走當『技術顧問』。
密山市太平鄉種糧大戶王東民,又一次來到村裡的農業信息中心,上網捕捉期貨市場的糧食價格。『行情早知道,種地心有底。』今年他轉包了400多畝土地,信心十足。
長青鄉農民吳從勇,沒出正月,已經把新上噴灌設施的材料備齊。全市鄉鄉都建了節水示范區,5000萬元用於打1070眼補水井,讓農民土裡掘金,告別『靠天收』。
『賣好價,無公害』。新建村農民緊跟市場,攪動綠潮。農家肥成了『香餑餑』,裝滿小四輪,賣120元。養豬大戶宋學勇,豬捨旁邊砌個糞池,到他家拉糞,得預訂。2004年,額外進賬萬把塊錢。
七組的矯廣纔、姜秀春和九組的張力海,成了『倒糞專業戶』。開著小四輪挨村『突突』,收完本村的收外村的,一開春就揣兜2萬塊。
『種地標准化,增收空間大』。興凱鎮宏亮村,新上插秧機30多臺。市場提前『熱』了,大馬力四輪車、新型精量播種機走俏。
平陽鎮農民張金玉拿出9000多元,年前就開回20馬力的拖拉機,在冰天雪地裡操練。『今年再多包它幾?地,不就啥都有了。』他笑著說。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