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3月29日電 近來,『民工荒』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自去年始,大量關於『民工荒』的報道頻繁見諸媒體後,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從東南沿海到中西部城市,現在『民工荒』大有向北方城市蔓延的趨勢。有人預測,中國勞動力市場正由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盡管到哈爾濱打工的農民工數量與前幾年基本持平,可一些用人企業卻並沒有『高枕無懮』。『勞動力好找、技工難求』,成了現在許多企業共同的心聲,我市實際上面臨著更深層次的民工荒———『素質荒』,而在低技術要求甚至是無技術要求的行業,農民工還處在過剩的狀態,這暴露出我市民工的一種結構性失衡。
據團市委的一項調查顯示,勞動力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在市場對技能型人纔的供求矛盾上。2004年1?6月,我市對技能型人纔的需求是3.8萬人,而實際求職的只有2.5萬人。結構性矛盾在對勞動技能要求較高的第二產業中表現突出:與2003年同期相比,工業企業對技能型勞動力的需求增加了78%。對技能需求較低的第三產業,需求也較2003年同期上漲了33%。
據哈爾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有關部門的負責人介紹,通過多年的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到哈爾濱投資的企業越來越多,這必然刺激了對勞動力的需求,一些企業今年對勞動力特別是技工的需求比去年『上漲』了近四成,所以在一些企業出現這種相應的勞動力短缺『並不為怪』,它是經濟發展中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可由於普通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現狀,廠家不願意投資更新技術、提高工人的素質,即使是一些掌握新技術的外商,在中國設廠也寧願多僱些廉價工人,少用昂貴的先進設備,『這有點像飲鴆止渴』,一位人力資源專家分析說,勞動力越便宜,企業越不願意投資新技術、新設備。另一方面,為了保證產品競爭力,工人工資就不會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力無限供給』以及『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將會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因此,政府部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積極開展對農民工的技術培訓,最大限度地縮短技工缺口,為哈爾濱市的快發展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