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3日電 日前,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局長呂維峰向新聞單位披露,在今後的3至5年內,黑龍江墾區種植業和畜牧業年銷售收入將分別達到150億元以上;工業和現代物流產業年銷售收入分別達到650億元和150億元以上;墾區將成為中國農產品綜合經營領域具有領導地位的世界級農業和食品業巨頭。
這話聽起來讓人振奮,當然也令人信服。近年來,黑龍江墾區年糧食生產能力已達到90億公斤,年提供商品糧能力75億公斤,商品率高達85%以上,商品量接近黑龍江省的50%,佔全國糧食調出省總量的1/4。黑龍江墾區已成為國家抓得住、調得動、費用少、能夠應對突發事件和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國家『直屬糧倉』。
走向規模化走向集約化
黑龍江墾區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已達90%,基本實現了糧食生產全作物、全面積、全過程機械化,正在穩步推進現代農機裝備工程。2004年,墾區53個現代農機裝備示范區相繼啟動,應用電子液壓和信息化技術,應用全球衛星定位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等現代科技組合體系,實現信息采集自動化、作業操作程序智能化,實現增雨、防雹等特殊作業,進一步實現大面積糧食生產的集約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按照新的生產力水平,平均每個示范區擔負耕地面積4萬畝以上,農業職工人均生產糧食將由2萬公斤提高到20萬公斤。
在建設現代農業的宏偉藍圖中,墾區將依托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裡江三大水系,構築樞紐水利工程,實現地表水、地下水、江河水資源優化配置。北大荒將建成24個大型灌區,實現主產業帶的水利保障系統。在近期目標內,查哈陽、興凱湖、江川等12個大型灌區建成後,預計增產糧食10億公斤。在遠期目標內,江川、蛤蟆通等12個灌區建成後,預計可再增產10億公斤。在未來5年內,拿下兩個『10億公斤』的增量,北大荒將成為儲糧於民,儲糧於倉,儲糧於地的天下第一糧倉。
和著農業現代化的節拍,北大荒的畜牧業異軍突起。昔日位居一隅的輔助產業,如今成為中軸產業、支柱產業。政策向畜牧業傾斜,人纔向畜牧業聚集,資本向畜牧業湧動,成為拉動產業昇級的大潮。在規模化、集約化日漸成型之時,近30萬農業職工正在不斷從黑土地上分離出來,一批精兵強將正在成為畜牧業的生力軍。2004年,北大荒畜牧業增加值預計達31.8億元,同比增長28.6%,佔到大農業的25.1%,成為現代化大農業的動人篇章。
走向科技化走向革命化
有一組數字令北大荒人驕傲:專家調查表明,從總體而言,北大荒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以上,高於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平均值20個百分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已經達82%以上,科技推廣效益年均4億元以上,在全國居於首位。從單產而言,四大作物平均畝產達333公斤,其中水稻畝產達513.6公斤,比目前世界平均畝產量高出1倍。大豆每畝產量168公斤,位居世界大豆主要生產國畝產量的第5位。2004年,是北大荒推行科學種田,走向新高度的始點,高產栽培模式走進了每一條田壟。小麥:西部推廣九三優質高產栽培模式,東部推廣海林優質高產模式;水稻:重點推廣以葉齡診斷為主的優質米生產技術;大豆:重點推廣『行間覆膜』、『深窄密』、『大壟密』栽培模式;玉米:重點推廣八五三農場全程機械化栽培模式等。
依據遺傳基因,北大荒人把生產用種的優良遺傳特性建立在規范化、標准化之上,實行種子加工工廠化,進一步釋放出『綠色革命』的潛力。北大荒已建成現代大中型種子加工中心54座,全部實現標准化加工。北大荒種業集團精心推出的系列品種聲望日高,銷售網點達400多個,種子經營量達20.7萬噸,已覆蓋黑龍江全省,並向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省區延伸。2004年,應用『三化一管』技術,肇源農場5萬畝水稻,平均畝產650公斤,八五二農場300畝水稻平均畝產達760公斤,再次刷新了寒地水稻的高產紀錄。數以千計的棚膜設施進入千家萬戶的田間地頭,讓太陽走近北大荒,已成為北大荒利用有效積溫,保成熟保增產的技術核心。在配套技術多重保障的前提下,全墾區分別提早播期10-15天,進一步提高有效積溫,為寒地農業的持續高產穩產開闢了新路。大豆、玉米、白角瓜子行間覆膜技術從實驗示范區迅速走向甩袖無邊的田野。應用大豆『行間覆膜』等新技術,北大荒奇跡般地出現了一批具有預示性的高產地塊。進一步發揮航化作業的優勢和潛力,航化作業面積將達到500萬畝。以建立農業綜合信息系統為重點,黑龍江墾區正在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平臺,在信息采集、處理、數據庫、傳輸預處理、傳輸、管理和反饋等技術上尋找路徑,逐步實現農業生產決策指揮數字化。
走向產業化,走向工業化
在經受『谷賤傷農』的切膚之痛後,北大荒的決策者們意識到,沒有工業的農業是脆弱的。只有抓住產業化不放,北大荒纔能成為同時應對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共和國糧倉。2004年,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種植面積不減,糧食總量穩步上昇的前提下,黑龍江墾區開始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由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向重要食品基地的歷史性轉變。寶泉嶺肉業總投資3.96億元;九三分局引進韓國資金1000萬元人民幣,合資建立了食品加工股份公司,產品70%外銷韓國;完達山乳業天津液態奶廠引進當地3家企業資本4960萬元,成立了由完達山乳業相對控股的股份公司,企業生產經營和經濟運行良好。 米麥油乳等大龍頭企業從美國、英國、德國等10多個國家引進了組織蛋白、凍乾制藥、乳品多效蒸發等工藝技術近20項,引進設備200餘臺(套),引進技術和設備投資額近10億元。目前,以九三油脂公司、惠良科技公司為標志型企業,北大荒豆業的年綜合加工能力已達550萬噸,一躍成為國內最大的大豆加工集團。九三油脂公司的維生素E已成功投入生產,研制生產異黃酮、分離蛋白和特種油脂正在加緊進行。北大荒米業稻殼發電等綜合利用項目,正在研發當中。北大荒麥業應用研磨空分技術、龍誼麥業預拌粉等已獲成功,產品現已投放市場。北大荒的新經濟格局開始顯山露水。到2004年年底,糧食加工總量已達900萬噸,新增加工能力350萬噸。九三油脂業、完達山乳業、北大荒米業、豐緣麥業、寶泉嶺肉業等大龍頭企業對基地農戶的反哺能力大大增強,帶動農戶收入約14.5億元;工業增加值預計達35億元,同比增長16%。在新的戰略機遇期內,黑龍江墾區將引入國內外同行業領軍企業和具有戰略投資能力的投資者,實現龍頭企業與跨國公司在現代理念、高新技術、科學管理、專門人纔以及成熟市場等要素上的直接接軌,迅速提高龍頭企業的經營層次和競爭能力。圍繞稻、豆、肉、乳、麥芽等資源性優勢產業,快速完成擴模改造和產業鏈的延伸昇級,打造出3-5個年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團;圍繞亞麻、馬鈴薯等特種作物、大鵝、生態鴨、羊絨等特種養殖,打造一批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特色產業集團;圍繞主導產業培育構建一批年產值5-20億元的輔助性產業集團和服務性產業集團,形成主導產業牽動、輔助服務產業聯動的產業發展集群效應,全面提昇現代農業產業層次和業態水平。重點龍頭企業將圍繞市場成熟、技術成熟、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做好深加工項目的研發和引進工作。2005年,黑龍江墾區將重點抓好大豆蛋白、大米蛋白、醬油釀造、肉牛屠宰、肉制品熟食、方便米飯、馬鈴薯淀粉、農機裝配、甲醇等重點項目建設。
北大荒人用大手筆,把北大荒米業集團打造成中國米業『綠色航母』,建成我國最大的稻米加工龍頭;把九三油脂集團建成我國最大的油脂加工龍頭;把集團粉業建成東北三省最大的麥業龍頭;推動麥芽加工業躋身全國大型麥芽加工企業行列;加快集團藥業發展,充分發揮以刺五加為原料的醫藥產品自有知識產權優勢,建成全國最大的北藥集團之一;最大限度地開拓『第三利潤源』,把現代物流業發展成為一大產業。2005年,墾區50%以上的農產品將通過現代物流企業進入國內外市場,實現現代物流增加值15億元以上。
在新的經濟時空中,北大荒,北大荒人,將在盛世之年創造前無古人的業績。
新聞連接
黑龍江墾區地處祖國東北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興安嶺南麓,橫跨全省11個市56個縣。農墾始建於1947年,1958年前後,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戰略決策,先後有14萬轉業官兵、10萬知識分子和20萬北京、天津、上海、哈爾濱、山東等地支邊青年,陸續來到這裡,開始大面積開發建設。68年以後,又有54萬城市知識青年和大批現役軍人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集到這裡,在千裡亙古荒原上,大規模開發建設著北大荒。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奮斗,建成了我國規模最大的國有農場群。形成了年提供150億斤商品糧的生產能力,可以解決京、津、滬三個直轄市和解放軍三軍指戰員一年的口糧,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後備基地。墾區現有土地控制面積5.43萬平方公裡,是海南省的1.6倍。其中有耕地面積3123萬畝。農業職均佔有耕地100畝,是全國人均水平的16.25倍。墾區勞動生產率水平高,農業職均生產糧食3萬公斤,相當於法國、意大利和英國的水平。墾區現有人口158萬人,下轄9個分局,104個農場,從業人員69.8萬人,城鎮化人口的比率為48.5%。墾區資產總額已經達到500億元,累計生產糧豆2765.9億斤,向國家上交商品糧1896.5億斤,同時提供了大量的肉、蛋、奶、糖等副食品和工業原料及產成品。墾區現已擁有完達山乳業集團、九三油脂集團和豐緣粉業集團三個國家級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3家省及總局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骨乾企業。改革開放以來,累計實現利稅79.7億元。其中企業上繳稅金56.7億元,有力地支援了國家的經濟建設。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墾區人民培育形成了以「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北大荒精神,在全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擁有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1998年三月,國務院批准墾區組建北大荒農墾集團,進入全國120家大型企業集團試點行列。2002年又跨入了中國500強企業行列,已經奠定了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