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哈爾濱殯葬市場告別『壟斷』、『暴利』
2005-04-05 08:53:09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5日電 清明時節,一向以暴利聞名的殯葬用品市場,在哈爾濱勁刮降價風。一只過去要賣300元左右的花圈王,現在標價只有160元;動輒兩三千甚至上萬元的骨灰盒,開始出現中低檔價位,最低的不足百元。針對『低保』、『五保』等困難家庭的『一費清』服務,從運屍、火化、到骨灰寄存,全套服務只需300元。

  哈爾濱市民政局副局長劉洪軍介紹說,殯葬市場的變化,緣於民政部門職能的調整。2004年年末,哈爾濱殯葬服務行業在全國率先進行了殯葬經營體制改革,放開了殯葬用品市場,建立了競爭機制,取消了十一項不合理收費,打破了近50年骨灰盒銷售由殯儀服務單位壟斷的局面。今年的殯葬用品價格平均下降四成,『送終』成本下降千元左右,民政部門的形象也因此提昇。

  背景:暴利讓民政惹民怨

  常言說:生老病死,養老送終。然而,關乎千家萬戶的殯葬行業,在哈爾濱,卻曾經是個民怨最多的部門。

  在哈爾濱市人大考核評議中,殯葬服務單位服務意識差、服務質量低、服務收費過高、骨灰盒壟斷經營等問題,連續多年成為市民關注焦點,市民對此抱怨連連。2003年媒體評出十大暴利行業,殯葬業位列前三。

  百姓『死不起人』的』抱怨,對民政部門無疑是個考驗。哈爾濱殯葬系統共有11個所屬單位,有職工500多人,年負責2.3萬具屍體的拉運、冷藏、守靈、告別、火化業務,年接待群眾700多萬人次,每年經營殯葬用品收入在3000萬元左右。面對壟斷帶來的穩定收入,是放?是收?

  思想並不統一。一些職工反映:壟斷行業不只我們一個,殯葬系統內部也是家家如此,為什麼我們要帶頭自砸飯碗?一些乾部擔心,沒有了壟斷經營,殯葬部門如何生存?職工利益如何保證?

  如何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面對爭議,哈爾濱市民政局果斷決策:犧牲部門利益,打破壟斷體制,建立公平的殯葬市場經濟秩序,真正讓利於民。殯葬經營體制改革由此展開。

  改革:民政由特權到放權

  作為壟斷經營的『尚方寶劍』,《哈爾濱市殯葬管理條例》已實行近二十年。在這部行業法規中,行政審批權隨處體現。其中第9條規定:對火化遺體的運輸『要由市或縣(市)民政部門批准的殯儀服務單位負責運送』;外地公民在本市死亡需將遺體運往戶籍所在地火化的,『應當由戶籍所在地縣級以上民政部門出具書面意見,經市或縣民政部門批准,由殯儀專用車輛運送』。第12條規定:醫院太平間『未經民政部門批准,不得將遺體交給非殯儀服務單位車輛運送』。第29條規定:從事喪葬用品生產、經營,『必須經民政部門批准後,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辦理營業執照』。

  2004年12月,哈爾濱市民政局遵照《行政許可法》相關規定,對《哈爾濱市殯葬管理條例》重新調整。新條例調整了五處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地方,取消了民政部門在遺體運送、寄存、修建墓地、喪葬用品經營等5項審批權。尤其是第29條對喪葬用品管理,將原有的審批程序調整為備案手續,經營戶只需到工商部門領取執照,就可自主經營,經營范圍也由過去的壽衣、紙花,擴大到包括骨灰盒在內的一切喪葬用品。

  哈爾濱市民政局副局長劉洪軍告訴記者,殯葬市場沒放開以前,由於行業壟斷層層加價,還有一些中介環節、中間環節,以及所謂的明回扣暗回扣,骨灰盒價格都非常昂貴。通過放開以後,引入民營經濟、民營企業來經銷這些東西,殯葬用品價格下降了40%。過去因為行業壟斷,最低的骨灰盒也得五百以上,沒有低檔骨灰盒,現在從一百塊錢到兩千塊錢,每個檔次的骨灰盒都有,給老百姓帶來了更大的選擇空間。

  哈爾濱市東華苑殯儀館主任張德海說,過去經營骨灰盒大部分進的是中高檔貨,現在從幾十塊錢到上萬塊錢,每個檔次的骨灰盒都有,能滿足不同層次的老百姓的需要。他舉例說,有一種阿富汗玉的骨灰盒,原先價格在一萬四千塊錢左右,現在只賣九千八百元,原因在於它進貨的渠道更直接了,它的價格成本就降低了。

  重新調整後的《哈爾濱市殯葬管理條例》規定,殯葬服務單位只負責殯葬服務和對外租賃經營場地,放棄殯葬用品經營權,殯葬用品市場由此全面放開。哈爾濱市民政局副局長劉洪軍告訴記者:『我們第一步實行了政、事分離;第二步實行了服務和經營分離,作為殯葬單位就是服務,把經營還給市場。殯葬用品的價格由市場來調節,更為合理了。』

  在外放市場的同時,殯葬行業開始內強素質。過去窗口單位『門難進、話難聽、臉難看』群眾不滿,現在全員考試競爭上崗。並向社會公開十項承諾:24小時晝夜服務;自接到喪戶電話起,1小時內上門服務;骨灰盒銷售准入;自購骨灰盒取消寄存限制等。對發現的行風問題有一起查一起,真正體現了『不愛崗,就下崗』、『不敬業,就失業』的管理名言。

  效果:價格下降形象提昇

  放權的同時,民政部門對名目繁多的殯葬收費重新盤點:取消群眾反映強烈的二次倒運費、卸屍費、停車費等11項收費,每年讓利400餘萬元,尤其是取消了對自購骨灰盒殯儀館不予寄存的限制;對困難人群和重點優撫對象,只需一次性支付300元,即可享受屍體運送、火化、骨灰寄存及代辦服務。在整容、告別、挽幛、租花圈等服務性收費項目減半。僅此一項,殯葬所每年減少收入30萬元。目前已使123個困難家庭受益。

  為滿足不同層次服務需求,殯葬所對服務類、火化費、運屍寄存類等收費實行政府定價和市場調節兩大類。殯葬窗口有專門的洽談員、引導員,幫助選擇服務項目、辦理各種手續。讓喪戶真正實現了菜單制自主選擇,明白消費。

  殯葬行業的變化受到各界歡迎。在各大醫院及極樂寺、殯儀館附近,個體業戶經營的殯葬用品店達200餘家。下崗職工單亦凱夫婦在新規出臺的第二天領回營業執照,經營3個月,最大的感受是市場競爭使殯葬用品告別了『暴利』。一位正在為逝去親人挑選骨灰盒的市民說:現在可以貨比三家,可以討價還價,不再有『挨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