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4月21日電 一個月前,已停產8年的哈爾濱鑄造總廠終於以退出國有的方式『起死回生』了。實施破產重組後,由原哈鑄職工集資參股組建的民營企業哈爾濱哈鑄油脂設備制造有限責任公司,投入運營一個月以來,已接訂單價值270多萬元,120多名職工重新上崗。
以退為進求突破
作為黑龍江省唯一一家專業鑄造企業,1965年建成的哈爾濱鑄造總廠曾在國內小有名氣,其生產的非標鑄鐵件等曾頗受市場歡迎。但在國有體制的束縛下,這家企業的市場適應能力難以提高。1996年,哈鑄造總廠開始虧損,第二年即處於半停產狀態,後被市政府列為關停整頓企業。至去年這家企業已累計虧損6023萬元,負債5000多萬元,資產負債率達到326.8%,800多名企業職工不得不全部下崗。
『與其抱著國有的空飯碗苦熬日子,不如以退為進尋求突破』。為了救活這家產品有市場的企業,去年7月,南崗區委、區政府與企業經營者和職工三方聯動,共同確定了哈鑄造總廠的改革取向:依法破產,全面退出。
職工利益放在前
『讓職工改制,領導改不改?』一些職工的疑惑一度令哈鑄造總廠的改制變得十分艱難。為使職工們了解政策,改革推進小組與職工面對面耐心講解政策,並組織召開了廠級班子會、黨支部書記會、工會分會主席會和職工代表大會等會議,通過做好職工的思想工作使改革穩步推進。
南崗區委、區政府還利用原廠領導班子群眾基礎好、工作能力強的特點,調動他們發揮改革示范作用。很快,原廠長劉世斌第一個參加並軌、率先解除了國有身份,給一直觀望的職工吃了顆『定心丸』。同時,《企業改制方案》、《職工安置方案》明確了在崗職工可以在改制後重組企業時參股、成為股東,下崗職工可以按政策得到合理補償,並有到新企業就業的優先權等處處把職工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的改制措施,使職工成為企業改制的積極參與者。最終,企業破產重組改制方案在職工代表大會上以一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且未發生任何上訪事件。
脫胎換骨闖市場
據了解,目前哈鑄造總廠的職工安置補償等方案已經市和區有關部門審批,由原哈鑄職工參股組建的民營企業———哈爾濱哈鑄油脂設備制造有限責任公司也已於3月份正式運營。
記者近日在該公司車間裡看到,首批上崗的120多人在加班加點趕任務:為『三大動力』加工鑄造配件、為山西油脂廠加工軋豆輥……由於訂單猛增,企業的廠長、書記等管理人員也在生產線上『打替補』。據了解,改制後新企業的訂單紛至沓來,投入運營一個月以來,所接訂單價值270多萬元。據企業負責人介紹,待新企業明年完成搬遷改造後,不僅產能擴大,還將吸收400多名職工重新上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