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北網4月27日電 題:乾一行就乾好一行--記全國勞動模范王會志
記者 印蕾
走進東北輕合金有限公司特種材料公司管材車間,記者看到,有一位年過半百的工人正在聚精會神地拉伸著鋁管。他就是三十幾年來一直在拉伸崗位上默默奉獻的全國勞動模范王會志。
王師傅中等身材,說話時總是面帶笑容,人很隨和。在接受采訪時,王師傅開口便是:『我不太會說。』就像大多數一線的工人一樣,王師傅給人的印象非常忠厚老實,不善言談。
王師傅所在的車間擔負著生產國防軍工尖端產品、出口創匯產品及民用鋁材產品的任務,用的是前蘇聯五十年代的老設備,工作環境比較艱苦。工作中,王師傅漸漸體會到,看似普通的拉伸工作其實有很多學問。於是,他利用業餘時間去夜校學習鋁加工工藝技術,到圖書館查找關於中國鋁加工方面的技術資料,並將它們運用於日常的生產工作中。多年來,他帶領組員憑著多年積累的深厚的技術功底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2000年,航天部急需500公斤火箭燃燒管,此前,這種部件一直由國外進口,上萬元一根。接到任務後,王師傅馬上與技術人員組成了攻關小組,一道查找國內外的有關資料,反復論證研究。王師傅發現,從毛料拉伸到成品需要7個工序。王師傅憑借多年的經驗果斷制定出相應的整改措施,先後改進了熱處理環節,改進了模具,並把工序減少為4個,按期保質保量交貨。為此,航天部和國防科工委專程來到公司致謝,並贈送了錦旗。後來,這項成果獲得了哈爾濱市人民政府頒發的重大科研項目獎。
高鋅管攻關也是一項技術難題。高鋅管不容易加工,一鍛頭就裂,一拉伸就斷,王師傅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不僅成品率完不成,而且還會出安全事故。經過反復研究琢磨,王師傅發現鋅這種金屬,溫度越高,就越易脆,對加工不利。經過多次試驗,他摸索出了退火的最佳溫度,又經過工程技術人員的科學論證,拉出的管材不出溝、不裂、不斷頭;使成品率提高了一倍,並消除了安全隱患。
王師傅不但技術好,而且有很強的責任心。他始終把公司的整體利益,客戶利益放在第一位。有時來了急活,王師傅帶領大家加班加點。一次,航天部急需一種導彈燃料管,正常生產這5噸材料需要兩個月時間,王師傅組織大家加班生產,每天工作16小時,回到家裡,兩個肩膀累得抬不起來,只用了5天就把產品及時的交到了客戶手中。日子久了,王師傅在同行裡小有名氣,作為一名管材拉伸高級技師。
王師傅的技術在同行業叫得響,過得硬,為國家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質量難題。一次,有南方某企業以月薪5000元力邀他加入,當時月工資只有1000多元的王師傅不為所動。王師傅給出的理由很簡單,當年,他接替父親來到了東北輕合金加工廠,現在,女兒也進了東輕公司。一家三代人都在東輕工作,對東輕的感情很深。
如今,當時和王師傅一起進廠的十六七個同事由於各種原因相繼都離開了拉伸崗位,只剩下王師傅一個人一直在這個崗位上默默工作著,王師傅依然不斷探索,堅守著自己『學一行就學精一行,乾一行就乾好一行』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