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塔頭濕地毀成耕地 松花江肇源段風卷狂沙江水變色
2005-04-30 15:33:2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沙化嚴重的松花江江底
沙化嚴重的松花江江底
江灘中間寬闊的江岔子
江灘中間寬闊的江岔子
江岸一側長滿塔頭墩子
江岸一側長滿塔頭墩子

  東北網大慶4月30日電 在吉林省三岔口,嫩江和第二松花江匯流成松花江乾流,南北踏訪團在此勝利會師。松花江自此東流,經肇源,抵哈市。肇源江段的松花江水水質怎麼樣?是否顏色變回了水的清白?南源踏訪團從吉林松原市寧江區出發,驅車趕往黑吉兩省的界江段——黑龍江省肇源縣段,也是吉林省松原市風華鎮段。

  塔頭濕地毀成耕地

  經大窪鎮,過風華鎮,踏訪車一會行駛在寬闊平坦的在建國道203,一會又穿行在國道右側鄉道。當地的向導把踏訪團帶入路下的江灘小道時,大片的耕地被拋在車後,左前方就是在建的公路跨江大橋。橋上施工忙碌,右前方耕地的盡頭代之以泛綠的塔頭墩子,像長草的樹樁,連成一片,形成大面積的無水濕地景觀。曾在哈爾濱松北區江北中環路邊發現過大片塔頭的記者知道,這樣的塔頭年歲最長可達10萬年,是由於草木死亡後腐爛,腐爛後再生長,又腐爛,又生長後經年累月形成的,是濕地景觀的代名詞,也是人跡罕至,展現原有生態環境的標志景觀。

  記者注意到,大片塔頭墩子所在的泡澤,水已經乾涸,露出黑泥底泡澤邊緣,已經被大片的耕地所佔據。在哈爾濱的江北,為了獲取糧食的開荒者,也曾采取放乾泡水,一把火燒毀塔頭和葦蕩,開荒種地的破壞行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而塔頭同樣是濕地的命根子。在以人為本的無序破壞中,塔頭在消失,耕地在增多,接踵而至的卻是土地沙化,沙吞耕地。據東北林業大學的相關專家介紹,臨近江邊的湖泊泡澤,一旦破壞了塔頭等植被,依附在植物根系上像頭皮一樣的薄土,在乾旱和風力作用下就會流失,而薄土下面就是黃沙。

  橋下塔頭涵養清水

  沿著崎嶇不平的渡口小道,踏訪團驅車來到正在建設的、足有數公裡長的跨松花江大橋的橋下,一泓寬約50米的江流蜿蜒流向遠方,岸邊塔頭叢生,鮮綠欲滴,伴著塔頭生長的是低矮的柳條通。記者取水樣時,感受到了江灘的風力,更加真切感受到的是清澈的江水,風過處,掀起團團白浪。取在瓶中的水樣幾近透明。

  沿著不寬的江流頂風上行,記者注意到,岸邊的塔頭和植被完全覆蓋了裸露的江灘,所以這裡雖然風大,卻不見沙土飛揚,倒是江流的清水讓記者眼前豁然開朗。

  在一叢由3個大塔頭和數不清的小塔頭跟前,記者感到了腳下的松軟,稍站一會兒,草裡滲出的水已經沒過了鞋底。

  告別清澈的小江流,記者在一處種了稀疏小楊樹的林子前鎖緊了眉頭。只見隨風搖曳的小樹上和林地間掛滿了白色、紅色和藍色的廢棄塑料袋。

  接下來,眼前的景象令踏訪團感到心堵。曾經波浪式起伏的乾涸江灘上,荒草已經泛綠,但不知為何,有的草地已經大片地露出了黑土和黃沙,有的地方已經變成了近百平方米的大沙坑,顯然是人為所致。

  前行不遠處,一處圈著紅磚圍牆的封閉之所內,堆著如山的江沙。

  岸邊黃沙滾入江水

  駛向江邊的小道,被人為平整過。透過車窗望去,一縷縷黃沙正在源源不斷地流過小道。道旁低窪處,沙浪留下了魚鱗一樣的痕跡,讓踏訪團仿佛進入了沙漠。

  遠遠地看見了松花江主流,踏訪團卻陷入沙海之中,鮮見的沙棘和柳條被風沙吹得貼近了地面。距離江邊越近,風沙越大,刮向江水的黃沙也越多。10分鍾後,踏訪團抵達與我省肇源縣隔江相望的松花江邊。

  這裡的江水非常渾濁,呈現著黃沙的顏色。與此同時,沙借風威,黃沙正在前赴後繼地刮入流向哈爾濱方向的松花江江水中。

  此時,江對岸的肇源縣城正籠罩在神秘的紗帳中,東流的江水也模糊了身影,變得滿天昏黃。取了水樣的記者,只能低著頭倒退著前行。即使這樣,進入車內的記者還是從鼻子和耳朵裡掏出了不少沙塵。

  這裡怎麼會和哈爾濱段江心沙灘遇風起沙一樣,漫天飛沙?哈市環保局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哈爾濱段的江心沙灘,是水瘦露沙灘的主觀原因造成的,但客觀原因是原本稀少的植被,被游人上島踐踏殆盡。松花江肇源段對岸的沙灘又是怎麼形成的呢?江水太瘦、沿河挖沙、植被破壞、濫建渡口,這四頂帽子之下想必決然不會出現冤死鬼。

  當踏訪團回到駐地所在的松原市區時,整個城市灰蒙蒙一片,乾燥的灰塵讓人睜不開眼睛。當記者打開車窗,驅車駛入松原市松花江大橋時,近千米寬的江心島,竟然沒有一絲沙塵迷眼。眼望江心島綠草如毯,柳條如浪,樹木成行,在這樣的植被之下,焉有風沙肆虐的空間。

  203國道正在建設的黑吉跨松花江公路橋,將使松花江天塹變通途。與此同時,工程中遭到破壞的江灘,誰又來以江為本,恢復自然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