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黑龍江頻道消息:培技能出政策解後懮——綏棱縣做大做強打工經濟
地處半山區的綏棱縣在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上,把勞務輸出做為一項主打產業,截至目前,綏棱縣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41744人,其中外輸28399人,分別佔全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5.8%和31.2%,分別比上年增長30.5%和29.8%。全縣勞務輸出實現收入1.2067億元,拉動農民人均增收650元。
培技能,2萬農民工端上技能飯碗
綏棱縣在開展勞務輸出工作中,注重培養勞務人員的技能,輸出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使勞務輸出人員由原來的單一的靠體力謀生向靠技能、智能擇業轉變。目前這個縣勞動力的『技能型』輸出佔到了輸出勞動力總數的50%。
為使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更有針對性,去年綏棱縣把原農技校、農機校、農廣校、技工學校等九所職業培訓學校進行整合,成立了綏棱縣職業技術學校,並針對民工市場的需求開設了電動縫紉、家政服務、汽車駕駛、保安等『熱門專業。』在對農民工進行培訓的同時,這個縣的農委、社會勞動保障局等部門還積極組織人員對省內外的勞務大市場進行考察,把用工信息及時的反饋到學校,使每批畢業的學員都能及時的走上崗位。
後頭鄉十五井村婦女王玲經過培訓後,到哈市家政服務中心應聘,不到一年,出色的王玲就得到了中心的認可,如今王玲已是服務中心的星級服務員,薪水也由原來的每月1200元提到每月1500元。
僅去年綏棱職業技術學校有近3000名學員走上了不同崗位,佔培訓人數的87%。
與此同時,綏棱縣的一些鄉鎮也結合本地剩餘勞動力的的實際情況,開展各類培訓,上集鎮每年有近百名初、高中畢業生不能進入高等院校繼續深造,上集鎮決定因勢利導,把他們的書本知識轉化為勞動技能,讓他們能夠學有所用,去年六月份上集鎮在對勞務市場進行了考察,了解到大連勞務市場缺少縫紉女工的情況後,鎮裡投資20萬元建成了一所縫紉基地。鎮裡還專門專門從縣職業教育中心聘請了高級教師擔任教員,定期開班對全鎮35歲以下的女工進行免費培訓,每期學員學習時間為20天,學習期滿後,優秀者將被鎮裡輸送到大連、青島、天津等地。
上集鎮稻香村村民李月,在基地培訓後於去年8月份到天津服裝廠打工,如今每月的收入少說也能達到1000元。
通過培訓技能,綏棱縣的勞務輸出人員不在單單是體能型輸出,目前這個縣輸出的4萬多勞動力中有近2萬人是靠技術、憑智能在外打工。
出政策,鼓勵農民走出家門
正月十二一大早,春寒料峭,而綏棱縣100名將要啟程奔赴大連、青島、北京的務工農民攥著政府給賣的車票心裡熱乎乎的,踏上務工征程的農民們高興地說,有政府給咱們做後盾,在外打工這心理都塌實。
自去年以來,綏棱縣把農村勞動力轉移輸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渠道。為了送走更多的農民工,綏棱縣制定了《綏棱縣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實施意見》,相繼出臺了12個方面的優惠政策,加大了對勞務輸出的扶持服務力度。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全面落實土地流轉政策;相關職能部門優先、限時為農民辦理勞務輸出各種證件,減收免收農民發展二、三產業稅費;開放戶籍管理限制,農民與城鎮居民待遇相同,相關部門無償為農民提供勞務信息服務。特別是對務工能人給以任村委會副主任的政治待遇,調動了農村能人的積極性。
司法部門為勞務輸出人員無償提供法律諮詢和維權服務。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等部門深入到農民工的務工地點與用人單位簽訂用工合同,針對部門民工貧困的實際,縣信用社等部門還為外出勞務的農民工發放300至600元的不等小額貸款做為路費,為農民工開闢綠色通道。僅去年,這個縣就為2000多人解決了外出務工農民解決了路費。為使以往的那種『體能型』輸出向『智能型』輸出轉變,綏棱縣組建了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實施了『陽光工程』,免費為農民提供家政、縫紉、焊接等技術培訓,去年綏棱縣共培訓農民工1.8萬人。
為使每名外出務工者能夠在外面安心打工,綏棱建立起了縣、鄉、村三級包扶責任制,對一些務工家屬的生產生活進行照顧。沒錢種地的,乾部做擔保幫助協調貸款,特別貧困的,黨員乾部帶頭捐錢,幫他們購買種子、農藥和化肥,保證他們種上地。閣山、靠山等鄉鎮還成立『黨員義務工小分隊』從春種到秋收幫助務工農民侍弄莊稼,雙岔河鎮還在各村專設一部『勞務電話』,對務工人員和家屬實行免費開放,極大地方便了家屬與務工人員的聯系。
解後懮,綏棱農民工放心打工去
讓農民在外面打工舒心、舒適、舒服,綏棱縣的『保障』工作,做得不能再細了。
3月初,在靠山鄉東方紅村8組王玉坤家,記者看到屋內雖沒有高檔的家具,但卻裝飾一新,充滿喜慶。
『我們家能有今天,多虧了張友德,多虧了黨員服務隊。』迎出門來的王玉坤老伴兒,快人快語。48歲的王玉坤,在孩子三歲的時候,得了風濕。如今兒子王海軍23歲了,已經准備結婚了。在這二十多年裡,一老一小,不但花掉了家中少有的積蓄,還成了欠了飢荒的特困戶。
作為勞務輸出黨員服務隊的頭兒、村委會主任張友德和黨員們,成了王家的常客。去年,了解到縣裡的用工信息後,他給王海軍找了一份送貨的活兒,月薪400多元。錢雖然不多,可王家頓時有了變化。不過,黨員服務隊壓力也不小,承擔了春種秋收的全部活計。還幫老王租了6畝地種。掐指一算,去年王玉坤的收入達到了1萬多元。
目前,黨員服務隊又忙起來了,正幫助王家籌劃娶兒媳的事。張友德當天還帶來了服務隊湊齊的7000元錢,幫助王海軍買了三間新房。
像東方紅村一樣,全縣76個村的黨員服務隊,都包辦了外出務工農民家裡的大事小情,讓他們安心打工。
家裡不用牽掛了,在外面還有『照顧』。縣裡抽調力量,一個輸出基地派駐兩人,從生活、維權、信息等方面,提供最靠前的服務。打工仔親切地稱他們為『勞務大使』。
機聲悅耳,動作劃一。在上集鎮的縫紉機培訓基地,記者見到了保養如新的設備。稍顯暗淡的教室裡,坐滿了來自附近村屯的學員。
一個小鎮,掏出20萬元建立培訓基地,可謂費盡心機。鎮長助理馬俊是個老相識,他說這些錢都是乾部湊的,啥時候有了再說。不過,培訓一批,輸出一批的效果,讓馬助理笑容滿面。
據介紹,全縣有1.8萬人得到了縣裡免費的培訓。就培訓一項,綏棱縣去年投入了近100萬元,把原農技校、農機校、農廣校、技工學校、衛校等九所職業培訓學校合一,成立了綏棱縣農民職業技術學校。農委負責人興奮不已,新的學校不但培訓了農民工,培訓就業率高達87%,叫響了建築工和保姆等品牌,還盤活了原有的閑置資產,把閑置的校捨重新利用,老師重新上崗。一舉兩得的創新培訓,減輕了他許多的壓力。
輸出搞得順,必須先培訓。這句話,綏棱人不但認識深刻,而且率先嘗到了甜頭。
零零散散,自發無序。這是綏棱縣兩年前的勞務輸出的癥結。務工者沒少走,可沒能形成規模效應,輸出效益進展緩慢。新一屆縣委領導不避短,兩年來建立健全了規章制度,出臺一系列的專項政策。勞務輸出成了縣鄉村乾部的『一號工程』。組織化程度日漸提高,也保障了農民工的各項權益。輸出效益更不必說。
村乾部和務工能人,成了規模輸出、高層次輸出的領路人。靠山鄉東方紅村的支書沈桂蘭便是其中的一位。全村有富餘勞動力980人,輸出848人。去年,她得知家鄉人孫桂香在上海開了一家服裝廠,便自費前往,主動聯系。家鄉人的特殊感情,讓沈桂蘭沒有白跑。孫桂香一次性接收了11人。每人工資都在800元以上。